符生长
海南省东方市第七小学 572600
摘要:语文这一学科有一定人文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知识,培养其技能,也需要促进其思想道德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受到影响和熏陶,进而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更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语文教学是德育展开有效平台,对发挥语文教学职能与实现情感与态度等教学目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加强德育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与道德品质提升,从而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现状
由于现阶段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很顺利,其中还是存在很多影响德育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无法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改进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理念,确保能同时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德育核心素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上经常会忽视德育元素的渗透,甚至会干预学生的学习,最后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
二是小学语文教师使用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会一直使用同种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探索语文教材中德育知识的欲望,还有一些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所影响,所以会排斥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主要原因,学生也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无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挖掘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开展德育教育,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接受德育教育,也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高速渗透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1、重视言传身教
对小学生而言,其本身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是非辨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这时候他们更加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指导与点拨,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正是由于这种学习特征与心理使得小学生常常会无意识地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在将德育教育理念渗透入语文课堂当中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语文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德育素质与品质,将自己树立成班级中的道德榜样,这样就可以借助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以及思想观念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班级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思想的教育。
例如,在日常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学校基本守则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基准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样可以在自己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比如,在进入到语文课堂当中之后,如果发现讲堂或讲桌上面存在碎纸屑或粉笔头等垃圾,那么要主动上前检起它们并扔到垃圾桶当中;在平时同学生沟通期间,要保持和蔼、平和的态度,不可出现呵责或责骂学生的行为,要使他们懂得以理服人;在遇到学校其他老师或者校长等人后要主动打招呼;在批改学生作业或者完成其他相关教学任务期间,都要做到认真、负责,保证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科研精神传递给班级中每个学生,这些日常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染学生,对他们德育品质形成有很大帮助。
2、立足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其在经历新课改之后的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教材中多了许多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为了可以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同样需要抓住语文教材这一平台,结合德育教育目标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寻其中契合德育教育目标与要求的教学素材,保证可以利用这些德育素材来构建能够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语文课堂。在此基础上,可以灵活地结合语文朗读、阅读、写作以及其他教学环节,将这些有关德育教育思想的教材内容有效地融入进去,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思想。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涉及到这样的一段描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英法联军的抢夺场面,及对圆明园任意地破坏、烧毁,然后让学生感受多媒体当中的情感表达之后,再通过自身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行阅读,体会当时英法联军的野蛮与暴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奋发的志向。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也能将自身的情感更好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3、开展实践活动
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水平来说意义重大。德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的载体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思想品质。语文实践活动应当注重趣味性与综合性,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带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文章阐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课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如《十五夜》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感受诗词的真挚感情与优美意境。或是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意境与内容进行写作,实现意境与内涵等深入解读,更利于强化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亲情主题展开演讲活动,让学生挖掘古诗文中的更多亲情素材,以此丰富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引入社会中的不同家庭相处现象,通过古今亲情变化的比较,加强学生对亲情的全面认识,以此强化文化素养,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结语
总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顺利渗透德育教育思想,需要提升教师自身德育品质出发,并结合语文教学时机,深挖教材德育素材,并要注意开展德育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保证可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品质。
参考文献:
[1]梁玉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中外交流,2017,(49):268.
[2]熊跃贵.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7,(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