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子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验探究活动,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却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为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及实践发现,通过创设情境、明确分工、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参与度。
【关键词】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参与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的效度。科学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互助合作方式进行,在小组互助合作中,通过创设情境、明确分工、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策略促进学生人人参与,从而达到全员育人。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平时探究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的现状进行观察,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深度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不高,不想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实验探究活动前没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兴趣是不浓的,而且直接会导致后面的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如果学生内心没有想探究的欲望,学生就算参与了也会效率不高。
(二)难度太大,难以实现目标
面对一些难度太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法成功的实验探究活动,有些学生会出现畏难而退的现象,从而导致参与度不高。
(三)小组互助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理论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在这的意思是小组互助合作中“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绝大多数是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合作的地位和作用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参加,这部分学生通常选择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别人操作,而自己从不参与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责任心不够,没有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二、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度的策略实施建议
根据上述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现状和原因分析,结合相关课例,进行认真备课、具体实践、再反复修改实践,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实验探究活动中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效果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png)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主动参与有重要作用。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一课,上课前可以带着学生们参观附近比较高的电视塔,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自然会大增。还有六年级下册醋和小苏打反应完成后,学生将家里面粉和小苏打做馒头的活动搬到了课堂上(如左图),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化学变化的现象,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三年级下册种植凤仙花、养蚕活动等等很多课例都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效果呈现
在涉及到小制作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可以激励学生设计一些精美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延续性。相应的课例很多,比如三年级画蚂蚁、做蚕标本、树叶标本等等,可以将这些课归类。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一课,制作油菜花标本,由精美标本制作取代了直接粘在书上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能够了解油菜花的基本结构;在便利贴或其他卡纸上绘制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学生兴趣很浓,小心翼翼地尽量画到更好,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熟悉凤仙花生长的全过程并有深刻印象。再如《花、果实和种子》一课,将小组成员授粉后的雌蕊贴在一张便利贴上,很美观,也便于作品汇总、保管和统计学生的参与度。(如下图)
.png)
(二)强化实验操作方法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尝试;对于难度较大的部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指出: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探究活动前应进行教材和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前概念以及探索能力有提前预估。小学科学教材特别是高段部分,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工具的使用及探索,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知难而退,老师必须给与鼓励,尽力指导学生从不敢尝试朝勇于尝试方向转变。
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部分,是和初一生物教材接轨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稍有难度。其实学生对于这个制作和观察活动非常有兴趣,但是有些学生害怕担心自己不会,所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程序性的指导很重要。因为显微镜的使用和洋葱表皮细胞标本的制作对规范性要求很强,老师必须先演示,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规范性的指导尤为重要。
(三)明确分工
针对小组互助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为了符合新课标“学生探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的要求,必须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如
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一课中,小组学生分别负责制作齿轮、摆钟齿轮操纵器、圆摆锤、指针。每位成员在合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这样小组任务的完成与每位成员息息相关,如果有谁不参与就会影响探究活动的进程,组长和其余成员会主动督促全员参与。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一些策略来提升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学生也能从体验有所收获,从而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7。
[2]薛荫栋:《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激发课堂生命活力》,《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5期,第119页。
[3]周红:《浅谈对小学生的激励机制》,《开心素质教育》,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