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胥雅薇
[导读] 众所周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已日臻完善
        胥雅薇
        湖南省岳阳市东升小学 湖南岳阳市
        摘要:众所周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已日臻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的明显缺陷是,学生自主学习知动减少,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低水平。怎样使学生逐渐减少这种依赖,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和感兴趣的活动,学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成功中得到鼓舞,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以下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自主参与的情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成人看到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个水坑旁高兴地玩一天的时候,会或多或少有所不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喜欢,所以他们关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待所学的知识就如对待那个水坑似的着迷,那么他们对于学习也就会像玩水坑一样的投入和感到快乐。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建立起最佳的心理结构,形成有利于自主参与的情感。
        例如通过第一次古诗教学的失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的学生喜欢古诗。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会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名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那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学习。
二、增强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教育专家认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然而,要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是比较困难的。这并不是说低年级学生只能由教师牵着走。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学生在被动学习时,其学习的步子和理解的思路都是被框定的,效率低下,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把自己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增强参与意识,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教师走。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当一个目标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难以一步达到时,应将目标阶梯化,并设计相应的阶梯化任务,教学中一步一步地给出。这样,学生在每一项活动前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顾此失彼。
        例如在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了教师作画、学生自画的形式来完成:
        (一)、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出示与诗歌有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将一幅汪伦送李白的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但是,教师的画只是给学生一个启示,并不能让这幅画左右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是教师值得注意的。
        (二)、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营造和谐环境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为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上负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把自己当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意见;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的学趣。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