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涛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摘 要: 为了满足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 1)坚持顶层设计理念,制订宏观战略规划; 2) 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走科学实践之路; 3) 深开展理论研究,促进学科的交叉协同; 4) 采取有效的推进措施,切实加强管理服务; 5)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历史沿革; 新要求; 对策
一、中药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药源于古时人们与疾病做斗争和健康需求的实践。《黄帝内经》一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奠定了中药学的学科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批有影响的本草专著产生了,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其中《本草纲目》一书将中药学学科提升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虽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中国医学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取消中医”和“废医存药”等观点,但并未能阻挡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后,鉴于中医学在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中的贡献,及建国之初中医药专业卫生事业人才严重匮乏等原因,在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家决定仿照“苏联模式”建设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本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由此现意义上的中药学学科、专业应运而生。
二、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新要求
中药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该学科实际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发展,不过仅有数十年的时间。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而且其作用机理也具有不完全明确性,因而限制了其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随着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给人们带来新希望和新启示。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 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 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对从事中药学学科专业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药学学科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任务,其作为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专业门类,应充分用 21 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理念、思想、技术以及发展的机遇,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形成中药学学科专业人辈出、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遵循学科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主动作为,谋求协同发展。
三、中药学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1. 坚持顶层设计理念,制订宏观战略规划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对此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学科作为专业建设的根基,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专业作为学科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是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的载体,专业建设需求拉动了学科的发展,应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规划,促进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从短期来看,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因涉及资源配置等问题,可能会存在所谓的“冲突”。而从长远来看,应实现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若非如此,随着大学的优质资源不断地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领域集中,本科教育资源会不断弱化,本科教育最终将无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研究型大学将后继乏人,最终会陷入中药学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匮乏、教学团队研究能力弱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中。中药学类院校应紧密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科的特色,整合优质资源,科学制订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规划目标。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行专项等,培养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顶尖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另外,科研和教学结合是大学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大学区别于科研机构的重要特征。为了实现知识的合,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结构。总之,应着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使中药学朝着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大方向迈进。
2. 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走科学实践之路
学科在教学条件和科研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强有力的支撑。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包括搭建学科专业共享平台、建立学科专业共享机制、组建科教一体化的教学团队、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搭建科教一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等。最终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学科专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学科专业协同发展也可以分阶段实施,基于高校在办学地域、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采取中药学学科专业差异化发展的策略。在总结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最终形成特色更加鲜明的优势学科专业。
3.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科与专业的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相关管理部门间缺乏相应的整合机制。另外,优势学科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可能分别为不同的人,相关的衔接机制严重缺乏。我国高校中还存在着人际关系失调的问题,以至于产生了学术交流受阻的情况。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对各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通过综合分析,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意见,提高社会、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认可度。当前,国务院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药学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药学学科专业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转型已经开始,未来充满挑战。这就要求中药学学科专业应直面挑战,把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做好科教结合协同发展工作,在时代的变革中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嘉乐. 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李元元校长访谈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 3) : 1 - 8.
[2]王淑玲,王春玲,管泉. 借鉴美国硅谷创新经验,建设青岛蓝色硅谷[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 ( 3) :20 - 23.
[3]宣勇. 大学变革的逻辑( 上篇)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74.
[4]吴绍芬. 协同创新 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