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
摘要:名著阅读及其测评一直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关键问题,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提高考试得分,师生均有困惑。而发现课在名著阅读中的恰当使用,较好地解决了此种困惑。笔者试着以《<水浒>考题发现之旅》为例,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发现课 名著阅读 考题
一、发现课及其模式
发现课是我校自主研发的一种课程体系,它立足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类目化的加工活动,自主地发现知识、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将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提出的有关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乔哈里窗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未知、发现自我。乔哈里窗由“公开区、盲区、隐蔽区、封闭区”四个窗口组成,真正有效的沟通只存在于公开区。
发现课的四个区域如图所示:
.png)
发现课要求师生提高自己的信息曝光度,主动去了解自己未知的讯息,当双方掌握的信息通过主动曝光和了解的过程达到平衡时,就可以将盲区和隐蔽区转化为公开区。
二、发现课教学模式在《水浒》考题发现之旅中的运用
《水浒》考题发现之旅缘起于期中考试的一道《水浒》题,题目不难,却考倒了考生。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提高考试得分,师生均有困惑。
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4个问题:
1.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学习问题)
2.如何计划和进行教学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在高层次上进行学习?(教学问题)
3.如何选择和设计提供学生学习情况准确信息的测评工具和程序?(测评问题)
4.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一致性问题)
那么重新审视我们的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不可能靠课内教学完成的,有限的课堂只能讲方法,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效阅读?经过一番思索,便有了14天考题发现之旅的开启。
“水浒考题发现单一”以“我眼中的《水浒传》”和“我是命题人”两个任务探索名著,发现单的下发正式拉开“14天水浒考题发现之旅”的序幕。3天后,下发“水浒考题发现单二:中考真题探索”,集中感受《水浒》中考真题,发现规律。这一过程,就是乔哈里课程中利用公开区,以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原有的认知,使他们的问题可视化,在发现单的使用中,不断扩大公开区,在层层递进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出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第5天,活动第一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中考真题探索。校对考题,发现规律,归纳答题技巧,探索命题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命题及参考答案。第7天,活动第二站,老师指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发放“水浒命题发现单三”,课堂上讨论完成发现单。老师深入各组指导,并总结各组普遍性的问题做全班性指导。课后各组完善小组命题内容,并制作PPT、海报等。这两站,学生处于发现课窥探未知区,老师引领学生探究构建思维支架。通过公开区展现出的问题铺垫,学生对出题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第10天,活动第三站,小组磨题探析,各小组根据已搭建好的阅读及出题思维支架,深入探讨,扫除盲区,完善并评价了各自小组的命题及参考答案,构建的思维支架初见成果。
第14天,老师和孩子们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堂精彩的《水浒》考题发现之旅的命题汇报课。
三、《水浒》考题发现之旅亮点:
1.基于整书阅读,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有赖于名著阅读的推进,基于现实情境探索名著阅读的有效测评途径和方法,以确保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关键性任务。名著阅读中,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等的一些重要表层信息,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基于对名著阅读理解上的体验感悟、思考,应该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价值追求,也是名著阅读测评的基本方向。以“宋江”考题组为例。学生从设计人物小卡片到人物绰号分析,乃至宋江被招安的明智与否以及运用马斯洛的自我需求对宋江这一人物的新看法,得益于教师十周的阅读指导和14天发现之旅中的发现课模式为学生搭建的思维支架,将盲区和隐蔽区向公开区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培养评价能力,发展审辩思维
文学名著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我,促进心灵世界的丰富和完善、全面化和多元化。真正有效地阅读不是想让学生学哪些知识,学生的阅读起点应是他们在成长中遇到哪些问题和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水浒》考题发现之旅,在整本书的阅读推进中,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改造并重组自己的元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构并应用元认知策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对单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质疑并呈现证据,也要能对不同作品的异同、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观学生设计的问题“武松的人性与兽性”“李逵的可爱与可恨”以及联系阅读体验,联结另一部作品,如李逵与尼德兰,李逵与张飞,谈谈小说为什么安排像李逵这样人物的理解,并分析李逵这样的人物给《水浒》带来的效果,我们不难发现,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发现课理念已改变了学生阅读的碎片化、被动化、机械化,学生的知识趋于系统整体,通过对真实情境中知识的提取、获得、转化和评价,顺利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促进审辩思维的发展。
3.关注文本特质,推进主题阅读
关注文本特质,是文本解读的基础,名著阅读要紧紧把握作品的体式特征。王荣生教授曾多次强调要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这个观点也是适用与测评的。就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来说,主题阅读很适宜以小说作品展开,借助小说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提高思维能力,自我发现、质疑社会、认识人生。14天考题之旅的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命题群出发,以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作结,相当于给了学生研读、思考的立足点和聚焦点,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中,给学生以启迪。
考题只是学生阅读的输出方式,出题只是展现学生阅读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14天的《水浒》考题发现之旅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在这一站的阅读之旅中,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是令我们惊喜的。此刻,名著阅读的另一扇窗已打开,愿我们在这扇窗里看到更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