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农教育”让劳动教育落在实处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柯晓峰
[导读]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
        柯晓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中心小学
        
        摘要: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农业劳动为载体,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爱农教育”劳动体验活动为例,详细阐述了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劳动教育 农学实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既关系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味却正在越来越淡。学校以农学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爱农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三农”的情感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以“知农”为切口,打好铺垫
        要让学生“爱农”,首先就要让学生“知农”,能进农田,能识农物,能行农事。
        1.“知农”有其“地”。我们在学校南面阳光最充足的区域创建了公园式的农业实践基地——“七彩农学院”,面积足有1800平方米,包含了暖棚、蔬果园、竹园、鹦鹉房、兔舍、农具屋等六个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参与种植、养殖活动,了解农学,锻炼技能,多元发展。
        2.“知农”有其“物”。开展农学实践活动,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农作物。面对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农学院社团的师生从“教材涉及、当地特色、常见易混、季节鲜明”这四个角度出发,通过海选、梳理、精简分步逐级递减的方式,实现了对农作物的精选,最终挑选了将近40种左右的作物,作为后期种植的备选品种。
        3.“知农”有其“事”。“七彩农学院”面积大,品种多,所以采用“分区域包干”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和开展活动。果蔬园实施分班管理,中高年级每班认养一块地,学生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参与播种、种植、锄草、治虫、施肥、收获等活动过程,感受农学劳动的乐趣和魅力。暖棚由农学社团负责管理,开展常规种植研究和新型技术种植试验,比如水培种植实验、对比种植实验等。“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农事实践,真正让学生明白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养份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了解作物生长还与生长的空间、种植的密度、土质、病虫害等因素有关,体验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一生难忘。
        二、以“学农”为抓手,由点及面
        低年级学生以参观为主,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中年级主要了解种植技术,劳动体验。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参与、体验并掌握简单的种植管理、护养技术。学校组建农学社团,以点及面带领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只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一想,动一动,实践一番,尝试成功的快乐。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诸如农业科技推广、生物防治、无公害绿色食品、养殖小窍门、反季节蔬菜、农业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农业实验研究方法,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1.种养主题活动体验。在组织开展农学社团课程的同时,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主题性的种植、养殖体验活动,如:凤仙花的种植活动、桑蚕养殖活动,油菜花观察活动,豌豆种子的观察等活动。这些体验活动,多是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记录凤仙花、桑蚕等生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结构构造,加深对作物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建构起更为科学、具象的知识体系,培养和建立学生对生命历程的关注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2.劳动成果分享体验。每逢七彩农学院内作物收获的时候,也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候。经过自己种植养护收获到的劳动成果,更能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如:番薯收获的时候,先组织学生一起挖掘,一起清洗,然后委托学校食堂将番薯切开、蒸熟,在下午当做点心提供给学生一起食用、分享收获。通过劳动成果的分享,来培养学生对农学劳动的热爱。
        3.校外基地参观体验。

“宁波市农科所”“七禾有机”“天宫庄园”作为三个颇具规模,物种众多,又有着众多有经验“校外辅导员”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对农学课程非常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我们通过组织参观这三个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生物品种,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无土栽培、有机培养、温控养殖等等,一些新的农业技术,都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也更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对未来农业科技的向往之情。
        三、以“爱农”为主线,贯穿始终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根。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人类终究离不开农业。所以我们将“爱农”作为农学实践的主线,贯穿始终。
        1.爱,就是兴趣培养。通过丰富的农学劳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播种、育苗、锄草、收获等繁杂的流程,食用自己种植获得的蔬菜瓜果,体验劳动的辛劳和收获的快乐,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秀品质。
        2.爱,就要乐于分享。我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亲人分享,还通过爱心义卖的形式,将劳动成果传化成爱心款项,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在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组织学生将收获上来的蔬菜,自己清洗好、装袋,送给镇里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爱,就会抱有理想。开展农学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打破“农民低人一等”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务农光荣、立志务农的理想,形成服务“三农”的价值观,长大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农村、回报农民、回报农业,更好地在家乡有所作为、建设家乡,做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以“务农”为榜样,评优争先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农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我们建立了兼具激励性、发展性和客观性的评价机制,将农学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综合成长档案,真正让“务农”能手成为同学们的榜样。
        1. 播种节海选“农学百事通”。为了了解学生对农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成果,每一学期的播种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基础农学知识测评。通过让学生以图画或文字形式答题,传播与农学相关的动植物知识,根据取得的成绩分别授予初级、高级“农科百事通”称号。
        2.科技节推选“小小竺可桢”。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鼓励学生开展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在每一学期的期初,农学院的教师会有选择的向学生提供3-5种适合长时间观察的动植物作为学生观察记录的对象,指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在丰收节,学校对学生一段时间来的观察记录情况进行考评,依据观察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量化打分,并根据分值确定等级。
        3.丰收节评选“农技小能手”。科技节设立农技比武项目。三、四年级为第一层次,主要通过凤仙花栽培、桑蚕养殖、雪菜腌制、蜗牛(鼠妇)饲养技能等活动进行技能测评,从动植物的成活率、动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学生收获的成果,结合平时的实践过程,进行综合评定,授予初级“农技小能手”称号;五、六年级为第二层次,主要通过桑树高空压条、桃树简单嫁接、水培营养剂调制等活动进行技能测评,学生在农学院进行现场操作,教师在旁边从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授予高级“农技小能手”称号。
        通过“爱农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劳动能力,促进学习水平,开阔课外视野,丰富生活阅历,积累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能惠及孩子一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朱益丰.小学科学加强农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138-140.
        [2]朱雅.劳动教育中的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研究,2019,(6):9-1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