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建设下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创新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唐媚
[导读] 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树立文化大国风范
        唐媚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31499
         
        摘要: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树立文化大国风范。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意在培养既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人才。同时,传统文化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对推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文化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环境下进行创新应用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教育思想、政治哲学、行为规范等方面,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断的融合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功用,越发的凸显独特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提供了路径。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提出和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含义更加的清晰,课程思政建设指的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教育。高职院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沿,通过开设马哲、毛概,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是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常因为理论太高深难懂,未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课因为具备丰富而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现实实践意义,被大家认可,因此将传统文化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最优的选择。学生能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故事、歌谣等各个方面学习和掌握哲学智慧、思想力量。但如何将二者融合,赋予传统文化课以时代精神和当代要求,使它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素质,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了传统文化课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的特点
        (一)融合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教育、道德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中国思想文化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尤其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直到现在依旧发挥它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结合古今中外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这两者都能够发挥其导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正心修身、博学睿智,成为有用之才。
        (二)融合哲学性和故事性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课包含大量的经典故事,经过历朝历代的继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故事变得更加的通俗易懂、精彩生动又富含哲理,能够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生动精彩的故事题材,将生涩难懂的道理转化为简易完整的智慧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而正因为这两者都具备的故事性,改善学生对思政教育中的理论说教排斥、厌倦的局面。
        (三)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的提高不仅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加强理论学习,也要参加实践课程。实践要求学生多参与,强调集理性思考和实践于一体。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通过采取课堂理论学习方式,也可以通过旅游、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课程的学习。而思政教育也是要求学生能迅速的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真理。因此,这两个方面都强调学生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践认证。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高职院校加大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包括开设课程、组织学生到文化景点参观、安排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征文比赛、诗歌朗诵等方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在一段时间内,高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出现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课程建设的不完善、课程与思政建设结合应用的难度大、教材选择的缺乏,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对文化课认识偏差等原因影响着传统文化课思政建设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建设不完善,教学成效不显著。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业课的学校屈指可数。首先,在教材选择上,课程采用的是王霁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近年虽有重印,但还是缺少了对课程思政建设新内容的阐述。而开设课程的学校将此门课作为选修课,只能供部分学生选课,并没能囊括全校学生,覆盖面小。其次,从师资力量看,传统文化课和思政教课教师还是分开教学的,而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传统文化课未能成立其专门的教研室,教师缺少对课程教材和相关资料的研读,实际上是不能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主题,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再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搬硬套,学生出现课堂审美疲劳。传统文化包含了哲学、美德、宗教、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戏曲、医药养生、武术、美食美饮、建筑、雕刻等内容,而思政教育包含的是国内外千百年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授课中都能将这些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将得到视觉听觉享受和思想的碰撞,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增长思想智慧。但是因目前教学方式大多停留在课堂授课,通常是通过视频直播,或者使用PPT对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的方式,教师按照PPT进行讲解, 停留在介绍事情经过的简单剖析上,没有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审美的升华,学生觉得课堂乏味,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缺乏正统思想的熏陶。
        高职院校一些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没有必要去鉴赏优秀文化作品,也不需要运用传统文化里的智慧。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一些网络上最新最潮的事物和思想,就能显得自己很有思想和文化。由此可见,学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缺乏对正统的思想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处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多种思想观念影响学生,一些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一些学生崇拜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追求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极度的崇洋媚外,缺乏政治自信。

这一些都是因为缺乏正统思想熏陶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是正心修身、与人为善、怀德,学生只有深入的学习并用这些正统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家国放在首位,坚定政治自信。
        (三)课程缺少与实践交融,未能实现其社会生活功用。
        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仅限于学习知识点和应付考试,课程结束等于学习和实践结束,尤其是一些文化传统中的思政教育理论,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无法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从而对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但有一些关于美德和行为规范的知识,学生是可以轻易的去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扬,并影响周围的人,影响着家庭、社会和下一代人。但是由于课程很少组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怎样的践行传统文化理念,也无法向下一代人弘扬传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孤立的。甚至是校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交流和交融,使得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现实应用在孤岛上形成并长期成为独立的存在。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对策
          (一)从课程建设抓起,融入高校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根本,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方面,凸显传统文化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当成必修课,将课程覆盖全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重技能而轻文化,造成学生因为对文化了解太少,缺少文化自信。因此,凸显课程的地位很重要。其实是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传统文化课教师不仅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还要将传统文化中和时代相符、适宜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阐释精髓,融入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贯穿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品鉴美食、美饮文化等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从教学方式入手,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上课周期是一学期,完成期末考试,就算完成一门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在教学手段上,除了教师课堂通过ppt、视频、音频等方式授课,最多见的辅助形式是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实践,将传统文化的实践和思政教育的主题活动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接收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社团文化节、中华诗词朗诵大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主题思政教育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政教育和启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生活观念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可以从这几方面丰富实践。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书法和绘画,将书法和绘画格局观融入教学,书法绘画的刚柔和用笔思维会启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能屈能伸,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穿着汉服、旗袍、正装等服饰,打扮妆容到课堂上课,让学生在一边聆听理论指导的同时,感受文化的氛围,通过服饰和妆容,了解我国服装、布料和丝绸的发展和运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品一壶茶、吃一餐饭等方式,了解食材和中国医药,药食同源的原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掌握一些简单的健康问题处理能力。只要能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将每一个模块研究透彻,加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就能在课堂和课外实践很好的运用,才能提高育人的效果。
        (三)从科技手段下手,借助互联网力量,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学校的教育不是封闭的关起门来上课。借助力量,有国家和社会的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利用的功效会更加的长久。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书本的文字内容,还有丰富的书画作品、器皿、建筑雕塑等,这一些元素,未必能在教材里看到,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ai技术的运用,各项高科技应用成为可能。国家搭建平台,将各类实质的物质文化分类分馆存放在虚拟的网站,免费供学生浏览;学生自主参与,在互联网上通过参观博物馆、参观书画展、模拟全国旅游、观看一次酿酒技术展示、观看一次衣裳捣练技术展示等方式,了解我国的文物、饮食、手工技能和各种风俗习惯,了解我国曾经灿烂于世界的古代文明,进而吸引学生去学习传统的思想,尤其是哲学和美德等内容,从简单的视觉享受升级到深入的哲学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规范言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可借助互联网,打开教学思路,真正的将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同思政教育融合。国家提供平台和网络,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学生自助的学习,这三方面的合力,打破了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在校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融合,不失为一种长效的方式。

        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只有把传统文化课上好,管理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也有理论支撑和思想站位高的学生,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扩大服务社会范围,造福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课一直以是不温不火的课程,在一些高校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现在传统文化课程遇到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新的地位和发展,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应该抓住机遇,组织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进行研读,分派既具备传统文化知识有掌握思政教育的优秀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教育的占比和覆盖面,使得所有的在校学生都能学习这门课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课以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寻求发展机会,加大文化育人的比例,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 6) : 69 -70.
        [2] 王亚峰.“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思考.江苏高职教育,2019(1):69-71 .
        [3] 冷枝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39-41.
        [4] 何宏晔.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H].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0-11.
        [5]王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唐媚,1989年10月生,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助教。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