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的佐证意识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冯炜
[导读] 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弄懂知识的构建过程
        冯炜
        济源市济水一中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弄懂知识的构建过程。然而,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注重前者,忽略了后者,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少弊端。为此,我们利用史料知识,培养学生的佐证意识,着重从四个方面做起:从中考历史失误中提醒学生警觉佐证意识;从对历史教材史料教学中拓展学生的佐证源泉;从乡土历史史料教学中拓展学生的佐证视野;从历史学科教师的观点提炼示范中提升学生的佐证能力。实践证明,佐证意识的培养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经之一。
        关键词:历史  史料知识  佐证意识  培养
        统编历史教材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编写,面世以来,通过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新教材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和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顺序为广大师生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千年空间,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观点。但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决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中佐证意识的培养就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从中考失误中提醒学生警觉佐证意识       
        讲授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课后活动2:下列哪些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分别列出了胡麻、胡椒、和胡桃,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河南中考题曾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汉高祖刘邦大宴群臣桌子上摆满了葡萄、核桃,高祖面前放了一本司马迁的《史记》群臣载歌载舞欢乐其间,让学生从中挑出错误的地方。当年学生得分率超低。这道题的丢分是因为学生缺乏历史的证据意识:张骞通西域之后葡萄、核桃才传入中原地区;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可惜的是学生知道这样的历史人物但不真正的考虑真养历史人物的生活时代,看到了假的证据却熟视无睹导致失分。可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多么重要。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佐证意识。问题作为一节课开始的切入点,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驱动学生探索。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佐证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佐证的重要作用。
        二、从对历史教材史料知识的细化中丰富学生的佐证源泉
        以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本课主要讲述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那么教材为什么只选取了为半坡、河姆渡居民?这就要从神农氏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说起。"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离我们不远的沁阳神农山就是纪念这一伟大人物来命名的。中国在地域上是一个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既有黄土裸露、西北风高叫的旱地农业的代表---半坡居民;又有土地肥沃、降雨丰富水田农业的代表—河姆渡居民。半坡与河姆渡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前,我们又是怎么样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呢?教材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

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我们把半坡遗址照片有代表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配上解说词:走进半坡这古老的部落,看看遮蔽风雨的小小泥屋,瞧瞧防止野兽的深深沟壑,更不要小看那笨重的石器,我们的祖先拿着它,敲响了生活的战歌。河姆渡一直也是这样厚积薄发,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三.从乡土历史史料教学中拓展学生的佐证视野
        讲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时,我就结合我们济源的柴庄遗址,告诉学生:该遗址全面发掘于2919年2月28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济源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其阶段性发掘成果为揭露古文化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发掘出有环形壕沟、半地穴式房址10余座、窑穴(灰坑)142个、水井1眼、烧陶窑址1座、动物葬坑3处、古墓葬21座,包含商代后多个朝代,其中有贵族墓葬,也有祭祀坑,该文化遗址有着典型的村落聚居式文化特征,该文化遗址的主要类型为商周文化,其中有一些富有特征的祭祀遗存,可为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形态及礼制变迁提供实物资料。通过乡土史料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佐证视野。
        史料搜集--佐证意识培养的初步践行。“学生通过问题收集史料,从史料中辨识可用的佐证。”透过历史佐证重建过去,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教科书中的历史佐证主要有文字佐证和图片佐证两种,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网络/课外读物等搜集佐证,其他途径还有野外考察、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遗物等。
        四.从历史学科教师观点提炼师范中提升学生的佐证能力
        历史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接触到的是史料,它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建立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将史料化成历史证据”。史料提供证据,但史料本身不能等同于证据。史料本身是否真如实重现过去?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言行就是历史吗?答案是可疑的。这都是因简化而扭曲了史料与历史的关系。在运用史料来重建过去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史事的说明和诠释。
        远古时代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我们学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相传炎帝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和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成分。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远古时代先民的遗址与文物,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前一课的半坡和河姆渡遗址正好印证了远古时期人们的一些活动。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后人在追溯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名下。由此可见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解决问题——佐证意识形成的关键。“史料成为证据的思维过程即证据意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是对证据的运用的过程,学生运用多份历史佐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形成佐证意识最重要的一步。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言而有据”、“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的道理,逐渐形成佐证意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严谨有趣的学科,它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举身边的例子、运用证据意识解决问题等方式去不断的强化证据意识,使学生的证据意识不断地提高,能力在训练中逐步增强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惯性,认识到每一个结论都是有一个求证过程的,证据意识自然加强使得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扎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