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工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卢毅
[导读] 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
        卢毅
        东莞市技师学院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技工院校的生源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实现因材施教,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培养。不仅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还要在教材上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专门技能型人才。
        关键字:因材施教、 教材改革、生产需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统筹考虑教育和就业,改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甚至在教材的选用上也要紧密的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技工院校能够输出一批具有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能力,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专门技能型人才。
一、技工院校教育现状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工人的专门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宗旨,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本的办学制度,坚持高端引领、提高质量、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和促进就业、创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其中,技师学院434所,在校生322万人,就业率达到97.4%,骨干院校就业率达到了100%,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达500余万人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企业的工作岗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技工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的学生生源很复杂,有初中起点的学生,也有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中专或者技校毕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或者高考的落榜生,心里有沉重的失落感,学习兴趣几乎没有,缺乏自信心,纪律性差、行动随便。没有人生规划目标,对自己的所学专业课漠不关心。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表现在学习活动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求知欲弱,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主动;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目标不明确,兴趣和志向经常改变,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虽然有学习欲望,但是自制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等。
        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几年后,到企业实习还是很难适应本职岗位,技术部过硬,专业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只会机械的复制,不懂举一反三。以至于有些还没有过试用期就被调离工作岗位,更有甚者被企业开除。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传统的教学过多的依赖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传统的教材又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能力相差甚远,没有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融合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所以学生缺少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三、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在对实习毕业生和实习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根据对企业的调研信息反馈,现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所存在的问题有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不够、团队合作观念差、应变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眼高手低、容易辞职等情况。
        所以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的时候大都要求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不太倾向于接受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想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显身手,但是最终却无从下手。企业希望利用年轻人的活跃创新思维,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却发现连生产岗位都很难胜任。应届毕业生和企业所面对的各种困境,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学校教育模式和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原因造成。
        很多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不仅强调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还非常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

比如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同部门的沟通能力,专业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技工院校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四、校本教材的开发的必要性
        教材是学生赖以学习的根本,是学生探索专业的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教材的选用以及建设不仅要站在教学的层面来思考,也同时应该将着力点向着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出发。技工院校的教材是具有一定的特点的,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及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匹配度。
        “十二五”期间,技工教育国家级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促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多次召开技工院校教材建设和使用管理工作座谈会。安排落实我省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材建设及教材使用工作。技工教育教材相关研究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果。
        但是随着生产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速度加快、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现用教材的学科体系特征显著与社会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场景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职业特点,技能要求明显滞后,教学内容与当今工作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相符。同时,技工院校专业改革落实到课程教学时存在很多的问题。每门课程偏向于单方面专业知识内容,缺少整个专业的整体衔接与过度,以及整个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的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是比较综合专业糅合,而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的专业能力,所以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五、校本教材的优势
        很多时候,技工院校把既能够考证通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所以教材的选用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这就需要教材的内容与考证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工作角度来说,这些通过“应试”学习的专业知识到了工作岗位往往会变得捉襟见肘。
        技工院校的教育,大多是围绕技工专业基础技能开展的,这就使得选用的教材过于强调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的理论,而忽视了具体应用实践的有效分析,社会的发展需求的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其拥有教高理论知识,还更需要有较强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很多技工院校开展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但是传统征订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的需求。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针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或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训室的教学载体来征订或者编写教材。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经过对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调研,充分了解对应专业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调研总结技工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和能力上的不足。对学校所开的专业课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然后在编写的时候突出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做到学得会、用得上、能拓展的深度。书中的专业知识以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为案例,然后进行专业知识的引入,然后提出相类似的专业设备功能进行拓展实现。知识点清晰明了,学生在自己看书的时候首先会看到这些设备,感到好奇,从而引起他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兴趣。而走入工作岗位后,再次面对这些设备,由于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式等都已经在课堂上都已经接触过,所以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就算是设备有所不同,但是学生已经知道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很容易实现技术上的拓展。
        校本教材最好是能够结合对应专业的学习型工厂来开发,把学习型工厂的真实企业设备当做载体,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拆分成不同的领域。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学生可以真实的接触到以后工作岗位中会用到的电气元件,可以亲自动手来完成测试、接线、安装、调试,一直到设备的验收出库。校本教材的开发紧密的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就不存在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规定来进行管理课堂,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来让学生完成实操教学。校本教材就成了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参照校本教材就可以完成生产。锻炼了学生的不同岗位的配合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前了解到以后工作后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更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基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