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眼中的俄罗斯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王洪
[导读] 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升温,尤其是在我国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俄两国在众多方面持续展开深入合作
        王洪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升温,尤其是在我国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俄两国在众多方面持续展开深入合作。本文基于对全国349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了解途径较为多元且以互联网为主、认知较为全面、好感度颇高、对俄罗斯“美食”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而对俄罗斯“军事”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结合我国国情和中俄关系现状,深入剖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向教师、学校、国家与社会等主体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中俄关系和国际局势。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俄罗斯
        
        前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是未来架起中俄友谊桥梁的中坚力量。虽然以往也有过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俄罗斯的调查研究,但是研究数据较陈旧,缺乏时效性,不能很好地反映新时代的动态;此外,当代中国在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随时代发展有了些许改变。这些都对大学生眼中的俄罗斯产生影响。
        在此背景下,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认知情况与态度,将调查所得数据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有助于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相关思想,拓宽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俄罗斯及相关文化的途径,为更加生动、多元地展现俄罗斯及其文化提供参考意见,进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伟大的中国梦有机融合,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并为中俄两国带来福祉。
        一、问卷设计
        由于疫情,本次调查问卷的发布与收集均在线上进行。问卷由问卷星网站生成,通过微信和QQ向全国32个地区的大学生发放。问卷除调查受访者的性别、所属高校办学层次、专业、年级等基本信息外,重点针对代表性强、出现频率高、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密的内容设计了单选题和多选题共计29道,涵盖现阶段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态度,了解俄罗斯的方式与途径,对俄罗斯文学、艺术等的知晓程度等方面。
        截至调查结束,共收回有效问卷349份,受访者基本信息如下:男生81人(23.21%),女生268人(76.79%);双一流建设、“985”及“211”重点高校学生259名(74.21%),纳入省一本的省重点高校学生50名(14.33%),普通及民办本科院校学生40名(11.46%);文科类专业学生289名(82.81%),其他类专业学生60名(17.19%);低年级学生112名(32.10%),高年级学生237名(67.9%)。调查数据真实,可信度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笔者围绕调查结果展开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1 2020年大学生了解俄罗斯及其文化的途径

        
图2 2020年大学生对俄罗斯不同方面了解

        (一)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元了解途径

        如图1所示,从“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俄罗斯及相关文化的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我国大学生了解俄罗斯及其文化的途径较为多元。
        首先,在众多渠道中互联网以88.83%的绝对优势位居首位,其余依次为电视(35.53%)、纸质读物(35.53%)、教师讲授及他人间接经验(22.64%)、与在华俄罗斯人交流(5.73%)、旅游及留学等直接体验(4.30%)。和2009年的数据[2 2009年,电视(64.9%)居首位而互联网以51.8%的占比位居其次。详见:李五一,安国启:《大学生价值观及对俄罗斯看法调研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11期,第59页。]相比,当今互联网已超越电视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俄罗斯及其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及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对仍处于求知阶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图1可知,我国如微博(35.82%),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24.07%)和如微信公众号(21.49%)等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获取与俄罗斯及其文化有关信息的新途径。这些基本都是手机软件,而手机的普及和“便携与App模式下各大软件成本低、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吸引力强的特点”,方便信息的传播与更新;而各大平台通过主题明确的短视频、声画兼具的微信推文等,对用户的视听进行多重刺激并提高作者与用户的互动,符合当下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快餐化生活需求,有助于扩大俄罗斯及其文化的宣传范围,引起大学生对俄罗斯及相关文化的关注。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当代及未来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是我国大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最为重要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俄罗斯的本土软件如Yandex、VK等,有60.4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软件如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对比,笔者发现这除了与软件开发程度、区域限制、市场划分与占有等因素有关外,还和中俄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不够密切有关。
        
        (二)认知较为全面,好感度颇高

        对“您对俄语及相关文化等内容的了解是多少?”问题的回答进行总结,有289人(82.81%)对俄罗斯及其文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有60人(17.19%)对其完全不了解。如表2所示,我国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兴趣浓厚且广泛,涵盖俄罗斯文艺(71.55%)、食品(48.97%)、政治(47.51%)、经济(35.19%)、历史(35.19%)、军事(26.1%)、科技教育(26.1%)、体育(12.02%)等众多方面。同时对问题“提起俄罗斯,您会想到什么?”得到的回答进行整理后发现前三名的答案为:政坛人物、文艺大师及其代表作、景点地标。这说明当代我国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了解较为全面,但对“科技教育”和“体育”方面的了解较为欠缺,这启示我们应加强中俄两国科教与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对“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学习俄语吗?”问题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仅有50人(14.33%)选择“不愿意”选项,有133人(38.11%)选择“一般”选项,而选择“愿意”选项的人数高达166(47.56%)。此外,有250人(71.63%)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俄罗斯文化”。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好感度颇高。
        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好感度如此之高与中俄睦邻友好,尤其是两国高层互动频繁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同时,由问题“说起俄罗斯政坛的标志性人物,您会选择谁呢?”的回答得知,普京(72.84%)超越列宁(15.43)和斯大林(11.73%),成为大学生心中俄罗斯政坛的首要标志性人物。大学生作出此种选择有如下原因:首先,受访大学生均为“九零后”和“零零后”,普京自2000年当选为第2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一直作为重要角色活跃在俄罗斯及世界政坛,给受访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自2013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在国际舞台上配合默契,互动频繁,使我国大学生对普京及俄罗斯国家形象产生好感。
        除上述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人民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灿若星辰,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富有魅力的节庆民俗兼容东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美食”取代“军事”成为重要关注点

        结合图2,通过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4 2009年,“饮食”占比为14.5%而“军事装备”占比为52.0%。详见:李五一,安国启:《大学生价值观及对俄罗斯看法调研报告》,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11期,第59页。]进行对比,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俄罗斯美食的关注度有所上升,而对俄罗斯军事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在大学生的关注点中,美食之所以从倒数跃居前列,其原因主要包括俄餐受众广、普及度高。俄餐具有“荤素搭配、量大实惠,酸、辣咸味兼顾并添加各式香料和调味品”的特点。这样一来,俄餐满足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对不同口味的偏好与要求,其受众范围极力扩大。此外,随处可见的俄餐厅、丰富又平价的俄罗斯美食、传统又神秘的餐桌礼仪和与餐饮有关的民间谚语等引发我国大学生的好奇。
        军事不再成为主要关注对象,除个人偏好外,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社会大多致力于发展国计民生;其次,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俄边境稳定局势和我国历来奉行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使得大学生对两国关系保持乐观态度;最后,军事术语晦涩,对专业水平要求高,相比之下,俄罗斯文艺、饮食、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信息来源丰富、内容贴近生活且更易于大学生理解。
        
        三、建议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了解俄罗斯及其文化的应用软件数量较多。经笔者排查后发现,尽管这些软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与趣味性,但与俄罗斯及其文化相关的信息纷繁复杂,与此同时大学生特别是俄语初学者及非俄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鉴赏力、判别力有待提高,仅靠学生单一主体是无法做到全面、理性、客观地了解俄罗斯及相关信息。只有通过教师、学校、国家等主体发挥作用,有效筛查各类资源,才能促使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如上文所述,当代大学生对俄罗斯科技教育和体育方面的了解较少,两国科教、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而这正需要国家与社会发挥其桥梁作用。笔者针对这四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引导学生树立较为全面、客观的俄罗斯国家形象并对其文化形成正确认识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一黄金时间,在提及与俄罗斯国家、俄罗斯文化等有关的内容时,进行客观理性的讲解。其次,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读物、手机应用软件、与俄罗斯有关的搜索引擎、多媒体资源等,有效扩大学生知识获得来源,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其学习效率。最后,教师依据学生专业,结合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历史经验,给出相关课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自主探究。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学生了解俄罗斯及其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专业人士向学生普及俄罗斯及其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学校可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与俄罗斯及其文化有关的演讲、朗诵、中俄留学生交流会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由表2可知,同文艺、美食、政治等方面相比,我国大学生对俄罗斯体育方面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可由国家与社会组织举办以面向大学生的体育赛事及交流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俄罗斯的体育文化,进而加深其对俄罗斯体育的了解。因此,我国应大力支持中俄尤其是中俄高校之间举办各项体育比赛及活动,通过中俄大学生户外骑行、与运动队伍进行友谊赛、群众马拉松等,用两国人民对体育的热爱点燃人文交流的火焰,在增进民间友谊的同时提高我国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认知水平。
        除体育交流外,科教方面的合作也是中俄两国传统合作领域的重要内容。2020-2021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是两国首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年。我国应牢牢住把握这次机会,扩大两国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增加中俄高校合作伙伴及机构的数量等方式,促进两国文明在交流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要增加部分高校高新技术等相关院系聘请俄罗斯籍教师及专家的数量,通过外籍教师和专家在课堂上的互动讲解及课外交流,生动展示俄罗斯科技与文化最新面貌,让学生与俄罗斯教师及专家进行直接对话,进而提高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了解。除科技方面的交流外,还要注重中俄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要鼓励书籍互译、优秀影视作品翻拍、金曲翻唱、文博机构合作拍摄纪录片和举办展览会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引起大众共鸣,提高大学生对俄罗斯及其文化的认识。
        
        结语
        
        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广大高校学子应充分利用我国互联网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优势,提高对俄罗斯及俄罗斯文化的了解程度,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树立世界眼光,不断开拓国际视野,认清形势,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俄关系及国际局势;要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中俄文化桥梁的建设者。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该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重任,在巩固中俄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奋力开创友好发展新局面,进而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注释:鉴于篇幅,问卷不列出,如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王洪睿,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8级本科生,本文指导教师为湖南师范大学俄语系高荣国教授和何冰琦教师
        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项目批准号:S202010542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