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晖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361012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教学背景下,我国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更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并要求这一课程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现阶段,找到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教师和家长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是长期的任务。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提供广阔的平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践,能从小帮助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以下分析。
一、创设活泼生动、平等和谐的氛围,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并且在其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师首先应该着力创设活泼生动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手段,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方向和创造性的发展,与此同时,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心理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创设安全课堂环境的能力,只有平等、轻松愉悦和和谐的环境才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进行充分互动,并且让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当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积极主动向周围的同学或者老师寻求帮助,而教师应该不吝啬鼓励和表扬,在孩子们取得成功和进步的时候给予诚挚的祝福和鼓励。由此可见,这种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心灵沟通的环境,能让学生得到积极的熏陶。
二、充分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比较多。这一类课的活动开展的目的广泛,其中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等,这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等等,进而实现我国以学生为本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和学到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及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抓住活动细节,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生成性强,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过程的实施、活动成果的呈现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动态的活动中不断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开展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
而学生作为活动中最大的生成性力量,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兴趣、情感和经验等等,活动也为他们的内心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所以有利于孩子们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正因为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教师更需要认真观察,以便于在活动过程中抓住细节,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积极主动性比较低,这大多数是由于学生的自卑导致的。他们不敢在活动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敢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敢提出疑问,更加不敢向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应该理解孩子们存在的差异性,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较容易的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增强团结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意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在学习《创建我们的图书角》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收集和采纳学生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图书角的创建,这样不仅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他们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书籍。
四、给予正确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更趋向于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学生学习好坏和人格优劣的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过度夸大了成绩的作用,而且大多数时候无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甚至会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体验。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强调评价的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这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学会发扬自己的优点和改正缺点。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尽量多地用评价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自信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和心得时教师要好好鼓励他们大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既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又为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和扬长避短的目的。与此同时,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小组间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态。比如在学习《制作一本自己的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的差异性,在评价环节中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作出正确和针对性的评价。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自然的训练环境,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费尽心思设计虚拟生活情境等的不足,让学生有真正实践、体验和感悟的经历,最终养成健康心理、促进积极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洁.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别艾君. 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3]葛建刚.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践行策略[J]. 文学教育(下),2019(0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