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舆论监督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期   作者:马丽双1、赵香菊2、宋玲者1
[导读]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丽双1、赵香菊2、宋玲者1
        1.中共衡水市委党校  河北衡水 053000
        2.中共深州市委党校 河北深州 053800

        摘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信息的主要渠道,舆论监督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加强舆论监督的重大意义,分析在现实中舆论监督所存在问题,为更好地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  自媒体
        新形势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深入,舆论监督在政治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肩负起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发挥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一、新形势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新闻媒体是是现实社会的舆论阵地,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并促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所以舆论监督是提高新闻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媒体传播手段呈现多样化,如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传统传播手段受到挑战,舆论监督成为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有效地保证社会舆情的传达,而且还可肩负起职责,以此倒逼问题的解决,从而得到群众信赖。
(二)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监督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党员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权力,但是总有个别干部的不当行为对党的良好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有些干部党性不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给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新时代舆论监督能有效防止党员干部的滥用权力现象,同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保证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三)有助于进一步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舆论监督要深刻认识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媒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诉求和呼吁越来越多,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把群众诉求传达给各级党委政府,并督促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回应群众诉求。通过媒体的粘接,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可以最广泛地与公众见面,公共部门更方便地听取到各方意见,同时民众也获得了知情权,通过了解、参与、表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进程,从而进一步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舆论监督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对舆论监督的认识与摆位存在偏差
        新形势下舆论监督的新闻媒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些党员干部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党员干部误认为新闻媒体报道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来彰显自己的工作业绩,而曝光出现的问题则会给他们的工作添麻烦,政绩抹黑,这种观念是舆论监督道路上的阻碍。在舆论监督的对象上存在县级以下基层党员干部多,而上级机关领导监督的少;在舆论监督的内容上反映的社会问题较多,贪污腐败较少。同时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监督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语现象,对网络中群众热议的舆论不够重视,从而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
(二)网络言论真假混乱,舆论监督方向亟待引导
        新形势下公众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大多是通过网络实现舆论监督。

在公众的监督意识中关注更多的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损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通过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方式迅速传播,最易引起公众的情绪,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力。然而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有些人为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或者为了增加自己的点击量,编写谣言故事,诋毁政府机关及个人,引起舆论风波,情况严重还会造成舆情失控,这破坏了社会秩序以及政府公信力,因此说网络言乱真假混乱,解决网络环境净化问题和舆情引导问题刻不容缓。
(三)对舆论监督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
    监督机制的权力要想顺利实现,需要健全的法律做后盾,舆论监督也一样,新形势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舆论监督进行制度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网络的虚拟发展对舆论监督来说仍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谣言、失真信息的约束力度不强,对信息散播平台的法律预防机制、制裁机制不健全。“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事件屡屡频发;还有“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的风靡,舆论监督渠道又出现了新模式,立法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完善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公民隐私的保护、国家信息的安全等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社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环境,以至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权行使受到限制,所以舆论监督的立法亟待完善。
三、新形势下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群众对舆论监督的认识规范
        新形势下群众都有接受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权利,也同样要有维护舆论生态健康发展的义务意识。第一,公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保持独立的理性思考不盲目跟从互联网信息的发布者或其余公众的情绪。第二,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把握公众舆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工作,通过及时的官方回应以缓解公众的不安情绪。第三,相关部门也应当从群众的热议话题中了解民情以及民意所向,以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新风,净化舆论监督平台。
(二)优化舆论环境及时引导舆情方向
        新形势下舆情的正向发展有赖于和谐有序的环境,这需要多方参与主体的配合。首先,政府起主导角色,它是制定参与舆论监督准则的编写发布,对各类媒体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网络平台中督促及审核媒体账户的发布内容,以免误导公众,引发舆情失控。其次,新闻媒体是为民众发声的,它的举动对舆情环境和网络环境很容易造成影响,因此,新闻媒体要遵守行业规范,提升自身公信力,报道内容确保真实可靠。最后,公众是舆论监督的最重要主体,其素质的高低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舆论监督的质量,因而公众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保持头脑清晰,认真分辨信息真伪,不信谣不传谣。在涉及到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也要敢于发声,自觉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要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这三个方面共同优化舆论环境及时引导舆情方向,正确认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完善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新形势下对于舆论监督不仅应该普及常识也要加强法律意识,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发展,保障舆论不受外界干扰。因此不断完善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让舆论监督的各种行为都能在对应的法律中找到相应的条文,对于那些在网络上恶意散播虚假信息,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相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一方面,法官应当在理解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相关条例,用理性的思维分辨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另一方面,司法部门要不断完善独立审判制度,落实相应的措施有效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司法审判增强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华欣怡 高心. 浅议我国舆论监督机制——以网络监督为例[D].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
        [2]马慧. 短视频视角下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1]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2020.
        [3]孟旭彤. 服务型政府构建与舆论监督机制互动关系研究[D].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2018.
        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