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的阅读与朗读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侯居义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

        侯居义
        菏泽市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   2741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现代教学中,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阅读是小学语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阅读教学,利用朗读提升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阅读;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与灵魂,是帮助小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和审美的重要手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通过朗读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要进行系统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今的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既要有阅读速度,又要有思想深度,理解要有广度,做题才能没难度。学生们私下里胡乱的训练只会感觉语文现代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平时上课中讲解现代文阅读时,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引领学生掌握课文的大意,知道并能概括出课文讲了什么事件。再让学生深入研读,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词句语言和行文脉络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细细品味,走进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内心世界,研究作者的精巧构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是带领学生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以后,挖掘作者的中心思想,揣摩文章的表达手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因此,教师也要要求学生自己在阅读训练时运用这种系统的方法。一篇现代文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可以简单的读,快速的读,基本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出题人的意图,明确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第二遍就要带着文后的问题去深入研读,注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细节,圈画出文章中的主旨句或者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利用寻找区间的方法,通过题目给出的线索找准定位,根据这个范围顺序向上或者向下寻找,找到对应区间后,要根据题目仔细分析,在原文上圈划重点词语和句子,再进行概括归纳;第三遍就要细心的读,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鉴赏文章中或别具一格的、或强大有力、或另有一番风味的、或用词优美的句子。在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先概括,后具体举例分析。无论是什么考察模式,答题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即先提出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最后分析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除了思考问题要全面以外,答题也要有层次,可以采用多个分点,进行多条回答,根据该题目的分值来组织答案,以此来让自己的答案更具系统性、更有条理性,更整洁有序、更一目了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计时,通过对学生系统的限时训练,来帮助学生们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年龄尚小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稳定性较差。有些时候,这种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就会不愿意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或者读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课程时,要重视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好的把握文章基调。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绎有助于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作者所描绘的世界里,感受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栩栩如生的美景、感受令人如痴如醉的一年四季、感受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语文教师范读时或爱憎分明、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哀婉、或语势上扬、或清缓平和,这种通过高低、快慢、强弱的处理方式,这种有张力有表现力的朗读语言,会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语文教师的态度变化会对学生的感情变化产生影响,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传递出来,会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能把握文章基调、引起思考与共鸣。
        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受文章里或浓郁、或悲痛的情感。总而言之,加强朗读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感恩心和爱国情怀,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能提升他们明辨是非、分辨美丑、认知善恶的能力。
(三)增加课外补充,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很多的孩子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中无法自拔,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时代和背景下,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增加课外补充,提供学生一些优秀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文学书,让学生在闲暇之余读一下课外书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和名人名言。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文学补充,一定会让阅读的解题能力突飞猛进。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互相分享交流自己读过的好书,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阅读与朗读的联系,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宝花.谈小学语文课的阅读与朗读核心探索[J].魅力中国,2015,(27):251.
[2]彭熙湖.谈小学语文课的阅读与朗读[J].读写算(教研版),2013,(9):280.
[3]申小青.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8,(16):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