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中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万塘小学 广东 梅州 514437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语文综合能力之一,语文教材、阅读或者生活中都有着可以积累的写作素材。写作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从中学会寻找素材、落实写作实践,提高自 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素材;语文作文
作文教学的主题是广泛的,语言和句子成分也是自由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从各方面积累素材,宽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吸取更多的写作技巧与丰富的知识。在写作课堂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更喜欢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中,通过多元化的写作思维使学生重视素材积累,拓展文化视域,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
一、活用书本教材,让课堂成为写作天地
老师应该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教材,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课文、发现写作素材。在每次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的表达之外,也应该让学生养成寻找好词好句的习惯,找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对句子深入的理解,课文里烘托气氛的句子可以用在写作中,在部编版四年级课文《海上日出》中,课文将景色与颜色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文章中的“清净、浅蓝、红霞”等词语都可以运用在写作中,学生要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能生搬硬造,在借鉴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样的写作素材,从而形成一个素材积累的思路[1]。
在写作之前,对于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学生要善于分类,首先在明确一个主题的情况下确定好素材,通过排序将素材一个个列出来,比如描写人物的时候,将人物性格、外貌等素材进行合理运用,其次,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对人物印象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部编版五年级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对人物特点的描写很多,并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意味浓郁,人物刻画得很立体,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课堂中老师也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帮助学生培养善于运用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的好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学会欣赏优秀作品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养成一个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老师也应给学生建设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见多识广、增加自己的语言词汇,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有一定帮助,在课外阅读的作品中,许多富有生活道理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老师应该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可以带个小本子在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摘抄文学作品中的美句美段,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通过阅读其他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从中汲取写作经验,当然写好一篇作文不是将好词好句直接搬用在一起,而是学会灵活地套用,利用优秀作品进行仿写、借鉴,将好词好句放在写作中达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应该注重基本框架,写作前想好突出什么重点和思路,把一些多余的、没有用的东西在动笔前删除,比如让学生描写校园景色,突出的就应该是从校门到教学楼所看到的景色,而不是学生在校园玩耍的画面,通过寻找校园素材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思路,这样的方法学生写起来就会简单很多。
三、探寻生活常理,从身边细微琐事入手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小学作文是基础的写作,周围有趣的事物都是用来进行写作的好素材,学会从身边入手,逐渐悟出道理。学生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因此老师需要将生活化的元素带进学校和课堂,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同时也能体会活动所带来的乐趣[2]。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比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家人之间的交谈等,鼓励学生观察人物,站在各个角度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有体会到了生活的美,才能写出美的作文。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悟,小学阶段的作文主题都是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在写三年级写作练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这篇作文就需要学生的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用声音听、用眼睛看,或者用语言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家人朋友进行细微的观察,并且从日常相处中挑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来侧面对人物进行刻画,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人物作文就比较生动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积累了生活中的素材,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技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有利的基础。
结语:
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积累有利的写作素材,写好一篇作文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素材积累,无论是在平日的写作中、或是作文比赛,积累的素材够多,写作的源泉就更丰富,学生的素材库得到扩展,作文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仁燕.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策略[J].读写算,2021(03):159-160.
[2]梁彩珍.基于素材积累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J].考试周刊,2020(4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