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卉
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在输出方面只要求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写话练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有主题的习作训练,难度的加大使得很多学生惧怕习作,他们不敢动笔、不想动笔、甚至讨厌动笔写作,为了让学生不惧怕写作并慢慢真正爱上写作,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搭好“写作支架”,使学生不畏惧、敢于表达,能够把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年级;写作支架;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的训练尤为重要,也难度最大。尤其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开始,要从写话训练到有主题的习作练习,写作难度的加大使得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敢动笔、不想动笔、甚至讨厌动笔写作,这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搭好“写作支架”,使学生不畏惧写作,敢于去表达,在写作练习中慢慢找到自信,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借助教材的精彩片段,搭好仿写支架
我们每一种能力的习得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当模仿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才会有创新、创造。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尤其是初学写作的阶段,要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语言素材及知识的积累。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学校生活的段落,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有新鲜感的句式,练习写写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仿写课文哪一部分内容,内容细化后,学生读透原文句式,写道“清早去上学,同学们向五颜六色的花朵招手,向挺立在校门口的大树问好,向欢呼雀跃的麻雀打招呼。” “同学们在教室里朗诵古诗词,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教室外非常安静,青蛙不唱了,烦人的鸣蝉也不躁了,小猴子倒挂在窗前的树枝上,好像在享受着同学们令人陶醉的读书声。”从仿写中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句式,并能加以运用。再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可以让学生仿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摹的方法,写一处景色;也可以仿照《秋天的雨》第二段的句式,展开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有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作参照,写作难度降低了,学生们愿意动笔,也都写得不错。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我们要抓住能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表达,逐步掌握写作方法技巧,为学生学习单元习作打好了基础。
二、抓住亲身经历,训练连贯表达
初学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亲身经历的事,要么两三句话就写完了,要么趴在那里半小时也写不了几句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利用好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性活动进行指导训练。
1.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很多学生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但让他们写作时却常常因眼中无物而无内容可写,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等,只有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才会有条理;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特点,并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观察时,还应引导学生把所有感官调动起来,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把事物写生动、写鲜活。当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吸引自己的部分可以多点笔墨写具体、写详细。
2.通过问题引导,聚焦观察角度,学会把事情写生动。如:班级拔河比赛前,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做好写作准备:在哪里举行了拔河比赛?周围环境怎样?比赛双方是谁?他们拔河时是身体是怎样的?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他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看到他的样子你想到了什么?比赛结果如何?这场比赛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后,学生不仅明白了要写什么,而且能够场景再现,写得生动具体。
三、精心设计单元习作,反复修改习得方法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都与本单元选编的课文有紧密的联系,我们不仅要利用课文积累素材,还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学习童话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充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尝试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联想和想象,为学生自己编童话故事打好基础;学习第四单元“猜测与推想”主题课文时,先引导学生看题目、看插图预测故事内容,再边读课文边预测,训练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使学生明白预测必须要有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为本单元习作续编故事做好了必要准备。
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习得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及表达方法后,单元习作教学就是将习作知识实践化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精心设计习作指导课,搭好单元习作训练支架,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习作技能,提升习作能力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内容,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列写作提纲或者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材料丰富写作框架,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言语样式独特、富有童真童趣、学生乐于模仿的例文分享给学生,用例文来指导学生写作。
优秀的作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学生完成习作后,应先让学生自评,发现问题先自己修改后,再让同学互评修改,去发现别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进行批阅,指导修改。
四、给予肯定,持续激发创作兴趣
进行有主题的写作时,学生很容易因为畏惧而失去兴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表达、乐于分享,进而爱上写作。
1.用欣赏的眼光品读学生的作品。学生完成的小练笔及习作,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只要学生愿意动笔写,就要给予肯定,多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进步点,并积极地传达给学生,有时教师还应尽可能地放大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持久不散。
2.分享优秀片段,享受习作的乐趣。当自己习作的精彩片段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时,学生会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非常开心和自豪,写作的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
3.汇编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同伴成为自己文字的“读者”,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每次练笔的优秀习作汇编在一起,每一个月印制装订后放在班级让学生传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身为“作家”的自豪。这不仅发挥了优秀习作的示范作用,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
4.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学生创作的优秀作文,指导反复修改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或结合征稿启事积极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获奖或刊登在报纸杂志上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将会成为学生不断创作的不竭动力。
写作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信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搭好习作支架,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乐趣,不断提升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会云,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5).
[2]何捷,搭建“支架”,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C,2016(7-8).
[3]刘素兰,依托写作支架,提升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20,(39).
[4]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