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杨结
[导读] 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杨结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媒体、课堂、微课和慕课等教学模式纷纷涌现,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但我们也必须理性地看到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一些问题,清醒地意识到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结合,而是两者各要素的全面整合,是借助技术促进思政课学习资源的优化以及学习时空的延展,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从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协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等着手,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对接,以达到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道德理想的重要渠道,是帮助中国共产党培养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可靠路径。而高校思政理论课考核作为检查、评估和总结大学生思政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其不仅是教师们了解当前阶段大学生思政知识掌握程度的一项考核过程,也是帮助教师直观了解当前阶段大学生实际思政道德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
1 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教学正确性与强制性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但抽象枯燥、单调乏味之弊也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激发,“抬头率”不高,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目标。90后、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受环境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充满了依赖感,习惯于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信息以及进行交往与沟通。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束缚了大学生开放与自由的个性,学生“抬头率”和“参与度”不高,教学氛围沉闷。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实际上是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开展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可以突破思政课教学的时空与教材束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将更有利于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2 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新时代背景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照本宣科,年复一年地讲授着课本中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高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运用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手段,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休息和娱乐过程中。
        2.2 教师信息技术运用不足,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程度以及效果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是否适当。然而现实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思政课任课教师在信息技术利用中处于失语状态。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认识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思政课教师始终无法认识到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教学中仍采用板书形式进行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制作PPT、课堂上播放几个相关知识点的视频,缺乏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提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意识。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速度超过了思政课任课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学习和内化速度。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基础,这就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对一些平时不太关心信息技术发展的教师而言,开展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面临诸多困扰,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3 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对策
        3.1 明确二者融合目标,突出教学的思想涵育与引领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必须明确二者的融合目标,突出教学的思想涵育与引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展了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是思政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但不能作为思政课教学重点也不是目标。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实现主流价值的引领,进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因此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避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忽视了教学的思想涵育与引领目标。
        3.2 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每节课上课之前,在备课过程中,可以精心准备几个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将这些问题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又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分组讨论学习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为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先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得出各个小组的建议或结论,然后,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到两名代表,再在课堂上表达出各组的观点,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3.3 以问题导向,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配优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学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全体参与,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意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密切配合、高度融合,有效促进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合力育人。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从源头上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身心、经济、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有针对性心理疏导和精准帮扶,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一种直面困难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避免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三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教育和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比如:精心设计建造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让学生时时保持愉悦的心情,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谋划开展各种活动,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行动中通过不同的角色转换与心理适应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既客观认识自己,又不妄自菲薄增强自信心,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控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新技术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把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馥铭.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21-23.
[2] 范庆宇,许倩,文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刍议[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6):217-218.
[3] 王亚琼.“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评《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