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双1 商英英2
1、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山东东营 257500
2、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教学研究室 山东东营 257500
摘要:《诗经》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黄河口湿地的独特景观有着天然的联系,挖掘《诗经》的审美内涵,发挥区域优势,建立黄河口美育实践基地,实地体味千年《诗经》文化,不妨作为落实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诗经》;黄河口; 美育实践基地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从顶层设计到路径实施全方位对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出,美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美育实践基地,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几千年来黄河流域诞生了《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研学经验总结,立足语文教学实践,提出挖掘《诗经》文化的审美内涵,创建黄河入海口美育实践基地的初步构想,以期传承文化经典,助力美育工作落地。
一、深入挖掘《诗经》审美内涵
《诗经》作为产生于民族文化创生期的文化经典,伴随西周礼乐文明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血脉基因,其中映射出的乡土情怀、人文情感和家国情义,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与延续中具有永恒意义。《诗经》为乐为经,悦情悦志,向美向善向真,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
(一)研读《诗经》明确审美对象
中华民族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创立并完善起自己的审美理论体系,在“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哲学基础上建立起审美“意象”,在“意象”基础上,建立起更为空灵虚幻的审美“意境”,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对象。《诗经》中的意象之丰富,意境之悠远无疑是诠释中华民族审美本体与本源的最佳范本。
《诗经》通过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天文、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象来抒发情感,形成了无数原生态的审美意象,并一直为后世传承推广。伴随滔滔黄河水流传至今的先民歌唱,“水”无疑是《诗经》中最典型的意象。从《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悱恻,到《周南·汉广》反复咏叹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所表达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执着思恋,营造出河水与爱情有关的温婉浪漫意境。“月亮”作为后世文学涵咏的经典物象,其最初作为审美意象则源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寥寥数笔勾画出朦胧月色下千姿百媚、婆娑起舞的美人形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审美意境,开启了“月下怀人”不朽之诗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中象征贤德高雅的“玉”的意象,则形成了华夏民族崇尚的君子温润如玉,以玉比德的独特文化。
《诗经》一系列经典意象的塑造,源自比兴手法的恰当应用,处处可见的山水田园和草木鸟兽使得诗歌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先人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寄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我相通,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本源。
(二)诵读《诗经》体会审美意味
《诗经》作为礼乐文明的产物,曾是带有曲调的歌唱,如今虽只剩下了歌词,其整齐的句式,重章叠句的铺排,一唱三叹的曲调,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其乐感浓郁的音韵美。
首先,四言句式构成了《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诗经》的句式,多以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读来朗朗上口,呈现出音韵美和简洁美。其次,重章叠句实现了抒情达意的极致表达。《诗经》中很多篇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从而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同时,重言叠字使《诗经》语言具有了音乐美,“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比喻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具备音律美的同时,拟人化的形象表达,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另外,一唱三叹、双声叠韵等表达方式都让《诗经》从听觉审美上具备了音乐的韵律感、节奏感,在反复递进中强化主题,在夸张排比中丰富情感,在诵读中体验感情的升华和美的享受。
(三)通读《诗经》追求审美理想
《诗经》产生在农耕文明时期,祖先在劳动中与大自然进行着物质交换,在歌唱中与大自然进行着情感交换,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倾诉。《褰裳》《桑中》《摽有梅》《东门之墠》等诗篇中所表达的爱情宣言,率真大胆、热烈诚挚、朴素自然,《王风·采葛》《郑风·子衿》所倾吐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今天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澎湃着不施雕琢、不加粉饰的生命激情,如郭沫若先生所言“那是山间陇畔吹来的天籁之声”。
《诗经》经过孔子编目正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备中和雅正之美,温柔敦厚之风,诗篇重视一切人间美好情感的倾诉,《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表达出对爱情的专一。祭祖篇《大雅·文王》通过“文王之德之纯”的人性之光,彰显了对善的高扬。《伯兮》《卷耳》《君子于役》则是思妇对服役丈夫的深切怀念,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执干戈以卫社稷”祈盼和平的宣言。
傅斯年先生说:“《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蕴含了“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的审美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寓真寓善寓美的审美理想。
二、立体交叉建构二者联系
好的诗歌是一幅画,一幅或工笔,或写意,或色彩绚丽、光影斑斓的水彩画。《诗经》通过先人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随大自然变化应节起舞的劳作,渲染了一幅幅意境丰满的画面,黄河入海口无疑是对其画面进行立体呈现的最佳地理坐标。
(一)地域优势肩负美育使命。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泛滥的冲积淤垫,在黄河入海之处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三角洲平原---黄河三角洲,凭借充足的水源,丰富的植被,独特的水文条件,形成的宽阔湿地,被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各种珍稀鸟类群聚,浮游生物富集,有芦苇荡2万公顷、槐树林1.3万公顷、柳树林2千公顷。黄河口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少有人为的印迹,使其具备了素朴原始的天然气息,作为黄河携泥裹沙孕育的年轻土地,传承母亲河的经典血脉,黄河口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黄河入海之处矗立着“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石碑,可为《诗经》文化内涵的最好注解。黄河口湿地凝结着黄河奔波万里的痕迹,蕴含了黄河文明的轨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类别齐全的动植物生态资源,黄河口沿岸淳朴的乡土民风,给予《诗经》最好的解读与呈现。诵读《诗经》,华夏儿女在这里读出了自己的田园梦想,读出了乡愁,回到了童年,正是“黄河在这里入海,我们在这里回家”。
(二)物态资源赋予美育空间。
《诗经》篇目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国风》大多产生于田间旷野,就像一个由青绿色植物、农作物、斑斓的花草,以及鸟、兽、昆虫各种动物交织而成的烂漫世界,物转星移,四时常新,读之让人心旷神怡,而黄河口各种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包括鸟类近370种,而各种植物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诗经》对植物的描写最为丰富。《周南·芣苢》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而诗中的“芣苢”即车前子,现在车前子仍然广泛而旺盛地生长在黄河口的土地上。采薇、采蘋、采蕨、采蘩、采卷耳等篇目与此类同,采桑、采葛、采蒿、采艾草等等,这些很熟悉植物就生长在黄河口沿岸的土地上,而《陈风·泽陂》中对“蒲与荷”的描写,正是夏季黄河口码头水中荷花与蒲草相间的实景描述,走进黄河口湿地,如果你熟读《诗经》,则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对景而歌,可以浅吟低唱,也可以实地采摘各种野花野菜,亲身感受先民原始淳朴的生活,自然获得另一份精神愉悦。
《诗经》中对动物的描写,或起兴、或比喻的更不在少数。《曹风·蜉蝣》是一首叹息人生短促的诗。蜉蝣这种水中常见的小虫在黄河口湿地的广阔的水域中是最为常见的,读过《诗经》,再观蜉蝣游动,自然会驻足沉思,多一些对人生的领悟,不觉间在情感与精神的境界里与古人共通共融。
另如:《草虫》《雄雉》《燕燕》《鸿雁》《鹊巢》《鹤鸣》等等,都是以物言情,由物感兴的代表之作。《唐风·蟋蟀》篇,通过天寒蟋蟀入堂屋,感受一年匆匆临岁暮,劝人享乐勿过,勤勉有加。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周南·螽斯》篇,则以螽斯生命力、繁殖力强来祝福对方多子多孙,正是华夏先民多子多福观念地热烈抒发。而诗中的蚱蜢、蟋蟀以及各类禽鸟今天就在黄河口大地里鸣叫,走进黄河口聆听莺鸣虫叫,又会多一份“独与天地相往来”的浩然之气。
(三)民风民俗蕴含美育因子。
《诗经》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根生于农村、田园、旷野,黄河口周边年长的父辈们仍坚守着祖先的生活传统和风俗习惯,沿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种劳作,行走在田间地头。
《诗经》关于婚恋、民俗的描写最为生动感人。《月出》《野有蔓草》《子衿》《风雨》所展现的情与景,正是今天年轻一辈对至纯至真的美好感情的追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黄河口这片热土上深情演绎,而《绸缪》《君子于役》《女曰鸡鸣》等篇章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又是父母辈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周南·桃夭》作为两千多年前祝福新娘的歌唱,看到农村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诗中盛满欢乐的气氛,美好的憧憬。如今黄河口西面的万亩桃园,农村婚礼的喜庆盛景依然在上映。
伴随着黄河水的流淌,一直流传至今的《诗经》,与黄河入海口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而关于《诗经》与黄河口地域联系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有之。因此,充分发掘黄河口风景自然美与《诗经》艺术美之审美价值,实现文化经典与地域优势的有机融合,无疑为落实美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三、灵活创新搭建美育平台
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将按照《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以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为根本遵循。
(一)设计图文展,引导视觉审美。通过摄影、绘画、光影展示等形式,利用黄河口地域的真实物象和自然景观来展现《诗经》中的动植物审美意象及意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给予立体唯美呈现,在切身感受到黄河口自然风物的同时,走进人工立体空间,在欣赏与感悟中,触摸中华文化脉络,了解中华文化变迁,情感得以升华,体验更为深刻,使诗经文化与黄河口景观深入人心。
(二)倡导田园诵,启发听觉审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集体诵读《诗经》的经典篇目,用经典浸润心灵,启发想象,体会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思维。在郎朗读书声中回溯黄河源头,回望华夏文明的起点,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追根溯源,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潜移默化。
(三)扩建博物馆,延续知识审美。把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真正建设成黄河文旅主题研学实践基地。分为综合实践基地,专项实践基地。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自然生态类、传统文化类及黄河文明发展类,在科普教育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拥有互动特色的文旅主题综合性博物馆。
(四)组织研学游,提升体验审美。组织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游,走近黄河口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弥补对中国悠久农耕文明的陌生感,在黄河口的自然之美与《诗经》艺术之美的融合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同时,发挥湿地优势,开启黄河口湿地文化体验之旅,开设湿地射猎、苇荡穿行、田园采摘等实践活动,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真善美的体悟中,塑造人格,提升境界,回归教育之本。
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朗朗读书声伴随着黄河流水声,回响在黄河口的广袤大地上。
参考文献:
[1] 李山《诗经析读》[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版
[2]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版
[3]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20版
[4]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备注:
作者信息:姓名:宋大双 性别:女 籍贯: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
出生年月:1980.04 学历:大学 职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