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识别虚假信息 ——“关于疫情谣言”的生命教育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王睿
[导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十四亿中国人自动居家隔离
        王睿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十四亿中国人自动居家隔离,全民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上出现了“标题党”“流量造假”“图片造假”“新闻造假”等乱象,如若不加以理性分辨,广大群众很可能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和受害者。高中生应当关注并理性识别疫情期间的虚假信息,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分析信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养成真善美的人格。
关键词:疫情;网络;虚假信息;辨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十四亿中国人自动居家隔离,全民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之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但也正是由于其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的特点,使得网络上出现了“标题党”“流量造假”“图片造假”“新闻造假”等乱象,如若不加以理性分辨,广大群众很可能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一、要从课堂中获得什么生命体验?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乏生命体验,也缺乏思辨精神。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应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钟焦平. 把校园筑成安全堡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911/t20191114_408179.html]
         二、我们在课堂中教些什么?
        1. 初识虚假信息
(1)判断以下信息是否为虚假信息?
①刚收到的消息:朋友的女儿所在医院支援武汉前线医护发回的信息,望大家不要穿带毛领或绒线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请广而告之!(摘自群消息)
②昵称为“苏州河”的网民发布了一条帖子,内容为:一个美国国籍的华人感染新冠了,听说国内免费治疗,且非常有经验,一家三口吃了一倍量的退烧药逃避防疫检查回到中国,第二天得知治疗费用自己掏,非常不满,询问在哪里投诉?是否可以募捐?(摘自城市论坛)
③近日,荷兰、比利时等部分欧洲国家媒体报道称,从中国购买的口罩不合格,存在质量问题。(某网站转载外网新闻)
④早前报道:日本计划不分国籍公费治疗新型肺炎
1月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将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定为日本《感染症法》中的“指定感染症”,这意味着,不论国籍,感染者的医疗费用将由日本政府承担。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安倍在27日上午举行的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宣布,将于28日的内阁会议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定为日本《感染症法》中的“指定感染症”。这意味着,患者不论国籍,医疗费用将由日本政府承担。同时,从法律上可以强制患者入院,并限制其工作。(摘自某新闻网站)
        学生通过阅读初步判断消息真假,并简单陈述理由。
        2.判定虚假信息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小组讨论进一步判定虚假信息,并完成如下表格。

        3.归纳虚假信息共同特点
        结合同学们找到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归纳虚假信息的共同特点。
        (1)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
        (2)没有可信的数据或科学理论支撑。
        (3)标题往往使用吸引注意力的词语,如“刚刚”“突发”“震惊”等。
        (4)含有主观情绪。
        4.探究虚假信息广泛传播的原因
        要求学生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进行原因探究。
        (1)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民众辨别能力差、缺乏质疑精神、具有从众心理、具有好奇心、具有恐慌心理、缺少法律意识。
        民众辨别能力差是因为其知识储备有限,而网络信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大多数人无法识别一些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
        除了普通民众外,还有一些商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肆意制造并传播虚假信息,夸大商品功效,引发公众抢购热潮。
        最重要的一点是公民缺乏法律意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是扰乱公共秩序,根据《刑法》第291条规定,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许多人对谣言的危害认识不足,或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意编造或转发谣言已经构成违法犯罪。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网络信息发布成本低、媒体对信息把控不严。另外,部分正规媒体也缺少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如信息3和信息4,就是媒体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三.总结
        有一句古话,“谣言止于智者”。陶行知先生也常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不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要有悲悯的情怀。愿你我皆为智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