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黎华
深圳外国语学校 深圳福田 518028
摘要:口语表达不仅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大对口语表达训练的投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口语表达 现状 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下文简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做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口语交际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叶圣陶认为,“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最基础的。
近年来口语表达越发受到关注,辩论类和脱口秀类的综艺节目、付费音频大热,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领域,而在升学、求职当中,面试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公司招聘入职,都需要进行面试,口语表达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顺应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的需要和时代的迫切需求。然而,作为语言能力之一的口语表达能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掌握程度却不容乐观。相关调查显示口语表达问题主要表现有词汇量不多,内容空洞、逻辑混乱、不能控制语速、当众说话紧张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口语表达能力并非自然习得,而是需要通过大量训练来形成。
一、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不明确
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总目标”的第 4 条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第 9 条要求学生能够文明交流;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要做到“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强调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还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要求初中生能够运用口语进行人际交流活动。但是课标中的要求过于笼统,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指标,能进行人际交流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课标没有给出标准。
(二)考试指挥棒的效应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非常实际的原因,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教学资源肯定会向考试内容进行倾斜,虽然语文课标指出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是语文的四个基本能力,其中“说”的能力就是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语文考试内容却没有“说”,当前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重写轻说的现象。读和写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座上宾,通过大量练习去巩固读写能力,却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地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遭到忽视。
(三)内容和形式不够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共有六个单元,关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内容围绕着教材文章,具体分布在预习、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和口语交际专题等板块中。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春》,在预习中要求朗诵课文、回忆描写春天的诗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在“思考与探究”中要求复述课文内容,讲述想象中的桃花源的画面和画面给你的感受。不难看出,口语表达部分是围绕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服务,某种程度上是阅读的外延和附属,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没有与这个世界、社会上的变化相关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口语教学不得其法
有调查者发现很多教师基本不上口语课,有的只是在语文课开始前由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比如介绍自己搜集的历史知识,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生活经历等等。这看起来非常美好,利用平时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这样训练大多是先准备稿子再上台复述,没有交流,更多的是考察背诵能力,学生在台上无法实现根据现场需要和反馈信息临时增加、调换说话内容,变换用语及语气。而这样的临场应变能力训练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有效的。如何利用好教材的内容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大部分未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是不知道如何做到的。
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口语表达与阅读、写作不同,它的语言和情感互为表里,是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用于日常交往,教师应该将口语交际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语言的训练中渗透情感的熏陶,教会学生用更好的方式去与他人互动。
(一)重视文稿写作。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好的写作能力是口语表达的坚实基础,好的文稿是优秀口语表达的丰饶土壤。但是口语表达又有其独特性,运用故事传递信息是比较重要的方法。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理解情感,也就是能够描绘情感特征和机理,知道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刺激方法。”好的口语表达者要学会与受众建立起某种情感连接,才可能消除不信任,传递影响,降低受众理解观点的难度,并且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并感同身受地理解表达者的情感。
(二)开展口语基础练习。教师要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以大声朗读和背诵为基础,通过听录音、模仿、熟读的方法,让学生张嘴说话,培养语感、感受音律美感,形成抑扬顿挫的表达,既锻炼口语,还能积累语言素材,让文本语言成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音咬字的指导与纠正,鼓励学生习惯口语表达。
(三)互动口语表达。互动口语表达有很多类型,比如辩论赛就是口语训练的常见形式。辩论赛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听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我们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能够获取重要的信息,理解对方身体语言和外部语言所传达出的观点和理由。等到我们学会倾听,消化了对方所传递的观点以后,通过互动,也就是“说”这个步骤,来表达我们对此相认同或者相违背的观点,并加以评价。当然,现在很多课堂上的辩论赛基于课本和教材,辩题发挥的空间不大,建议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和话题作为辩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设立抢麦空间,固定每个月有一天是操场抢麦日,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可以上台进行演讲,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表达的勇气。
(四)完善口语考试评价体系。目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并没有统一标准,无论教师教学评价还是学生自评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规范,笔者认为可以从思、文、声、神、体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思即逻辑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互相依存,思维逻辑的混乱往往导致口语表达不清楚,只有逻辑清晰口语表达才能顺畅;
2、文,即词汇语句,使用的语汇是否准确丰富,句式是否有节奏感、鼓动性,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不会产生疲惫感;
3、声,即语音语调,读音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否流畅,语音语调符合中文规律,句子中有逻辑重音,快慢结合,发音悦耳动听;
4、神,即神态表情,表情大方自信,善于运用喜怒哀乐等不同表情来表达不同情绪、肯定否定的观点、正面反面的立场,让受众感受到表达者是一个有情感的鲜活的个体;
5、体,即人体语言,包括形体、手势等等,在陈述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人体语言,表示得体稳重、大方自然,可以增加表达效果。
四、结论
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对个体的评价标准,在中学时期加强口语表达训练,不仅是是课标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重要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大对口语表达训练的投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婵.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薛苏侠.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J]课外语文.2020
3、李敏.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