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理论视角下习语外译的文化输出——以《红楼梦》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瞿鑫
[导读] 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语,其外译传递的不仅是话语信息,

        瞿鑫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语,其外译传递的不仅是话语信息,还有相关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等效理论的视角看霍译本《红楼梦》中直译和意译翻译策略的运用对习语外译的影响,结合具体译文实例来探索习语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魅力,进而为习语的外译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启示。
        关键词:等效理论;习语;古典文学;《红楼梦》
一、引言
《红楼梦》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位列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史诗性著作。《红楼梦》以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著称,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魁宝。习语在《红楼梦》内得到了高频率的使用,文内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语义内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得到了无数翻译学者和红学学者的关注,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方向。
文学典籍的外译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开辟了道路。《红楼梦》的外译自始以来便备受瞩目,其译本众多,英译本就多达16个。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石头记》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成为现今流通量最大、认可度最高的译本之一,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内习语的大量使用为译者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加深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霍克斯在外译习语时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本文以《红楼梦》的第一本英文全译本《石头记》为对象,对文内习语使用和习语外译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及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习语的外译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等效理论
翻译是语言转换、思想交流和文化交互的重要桥梁。翻译所要求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还有语义内容的对等和文化层面的交互。等效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指导原则,保证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和意义上实现最大化的对等。因此,译者在译作过程中应以目标语读者的语用习惯和表达方式为导向对原文信息进行保留和如实传达,以实现语义效果上的对等,加深读者对原文内容及源语文化的了解。
古典文学作品的外译跨越时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明显的时代感,承载着浓厚文化内涵的习语外译亦是如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典籍的数量众多,但最终译成外语流传至国外的成功译本却少之又少。习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语外译的质量将直接决定译文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对其进行外译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以读者更易接受的论述方式将习语的外延义和内涵义传达出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三、习语的概念及翻译策略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语言固定表达,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通常说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和箴言以及典故等③。简单来说,习语是对语言表达和语义内容的提炼,是以一种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将所需表达的语义内容完善表述出来的策略,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红楼梦》中高频率的习语使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美,但同时也为译者增加了不少的译作负担。译作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文的质量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主要看直译和意译这两大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习语外译中的体现及其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影响。
1.直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是译者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主张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要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动态化对等。承载着浓厚文化内涵的习语表达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语用特点和文化特色,习语外译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文化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对于字面义和比喻义比较紧密关联的文化信息,在不违背译文表述规范,同时在不引起错误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之下,将习语进行直译处理会是最亲原文的做法。这样的译文方式可对原文结构和语义内涵进行最大化的保留,直接向读者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再现源语的风貌,加深目标读者对源语的认识。
(1)过河拆桥。
Burn the bridge when you’re safely over the river.
习语“过河拆桥”的原义是指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常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对该习语进行翻译时,将英语的习语表达“burn the bridge”跟“拆桥”的语义内涵进行直接表述与传达,实现了原译文结构及其语义内容上的动态化对等,切实地将源语文化进行传达,促进了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 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表达常用来指人的死时不容拖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阎王是地狱的主宰者,掌管着人的生与死;在大多西方人眼里,世上并没有那所谓掌管人间生死的主宰者。为了最大化地保留源语文化,译者在译文过程中保留源语中“阎王”的意象,将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引向西方,读者虽不能直接明晰“Yama”的含义,但语义上下文却能对语义内容进行准确的传达,让西方读者领略不一样的宗教文化。


对习语进行直译化处理将对习语的语义结构和文化底蕴进行最大化的保留,加深目标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东方人语用习惯和表述方式的了解。
2.意译法
简单来说,意译是一种归化的翻译方法,主张在译文过程中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对其进行灵活化的处理,用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对语言意义进行表述和传达。中西方在语言使用和文化内涵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习语翻译不能始终保证源译文对等,需对其进行灵活化的处理,进一步达到文化外译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常见的翻译策略。对习语进行直译虽能对源语文化和语义内容实现最佳的保存和传达,但不是所有的习语都能通过直译进行转换。对于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毫无关联或关联性不大的文化信息,译者可对源语内容进行取舍和变换,进而将源语的语义内涵和文化价值传达出来。
(3)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再聪明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无法做出饭,比喻在缺少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取得成功。东方人主食米饭,西方人主食面包,文化差异便得以体现。若将“饭”直译为“rice”,语义表述将模糊不清,同时也格外突兀,西方人便无法直接明晰该习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因此,译者应以目标读者为导向,采用意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变通出来。首先将原文进行直接性的翻译转换,在保持原文句式结构的基础上,再依据文化间的差异,在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义和结构的前提下,对词汇进行变换,这样的译文方式虽减损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传达,但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对等交互,以读者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实现语义传达。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做事情自己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间和机遇,告诫我们应正确对待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在他们眼里上帝是主宰一切的“主”;可东方人大多信奉佛教和道教,世间万物主要得益于“上天”的庇护。此处的核心点应落在宗教概念背后文化内涵的转换上。若不考虑文化差异进行直接转换将抹杀宗教差异间的本质,而将原文想要传达的意象完全融入到了基督文化之中,虽实现了语义内涵的顺利传达,却给西方读者留下东方人也信奉基督教的错误印象,进而减损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等翻译的效果。
3.直译加意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文字转换过程中,源语跟目标语的使用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习语在翻译过程中,若习语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在目标语中根本不存在,对其进行直译处理,不难会带来意义缺损或文化缺省。此时直译与意译的交互不仅将对源语中的文化形象进行割舍,同时也能将语义内涵进行直接性的阐明、对源语文化进行最大化的保留,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应有的交际效果。
(5)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
薛蟠的形象从凤姐的表述中得到了相应的建构。原文语义结构在译作过程中未作太大变动,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化的处理。“碗”和“锅”对于中西方人而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吃着”进行意译化处理,以“one eye on”来对其进行代指,这样的译文方式在保留原文形象和文化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可根据语言表述来猜测和明晰作者想要传达的语义。这种翻译策略所具有的唯一缺点是语义内容虽得到了传达,但源语所承载的民族内涵却遭到了泯灭,为目标语读者留下一种中西方人有着相同的饮食及习惯的错误印象。因此,当译者不能实现完全对等时,可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做相应的调整,以译文目的为导向对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代指和替换,避免矛盾的发生和文化冲突的出现。
由上可见,言语使用和文化内涵高度关联。言语交际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化背景也将进一步凸显语用背后的文化内涵。习语表达承载了民族的语用特色和文化内涵,翻译策略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原译文是否得到达到最大化的“对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外译能否成功也将直接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外译时,我们需对翻译策略进行灵活化的变换和选择,不仅要保证语义内容的顺利传达,更要实现文化内涵的如实交互。因此,译者在处理包含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表达时,应当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让译文如实地再现源语文化的原滋原味,最大限度地减损因译者个人偏好和译文目的而致使的文化缺失。
四、结语
等效翻译不仅是翻译目标同时还是译文质量的一大评判标准。中西语言的内在差异为古典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增加了难度,习语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也为译者增加了不少负担。精粹文雅的习语在《红楼梦》中的高频率使用虽给作品带来了活力,但其外译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吸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否得到精准化的传达、如何传达是译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习语外译关乎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语义内容的传达,还有语言使用背后文化内涵的交互。因此译者在对习语进行外译时,应最大化地保留源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策略进行灵活化的运用进而提高译文的质量,完成等效翻译,让中国文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Hawkes, 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80.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张文颖.汉英习语异同分析[J].现代语文,2015(1):140-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