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绿色食品”英译成“Green Food”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徐龙
[导读] 翻译的目的在于转换文本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即要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功能与效果上的对等
        徐  龙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内容摘要] 翻译的目的在于转换文本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即要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功能与效果上的对等。当下,“绿色食品”的英译让人对汉译英实践产生很多思考,究竟是直译还是意译,是“一一对应”翻译还是“入乡随俗”翻译,还是通过语境分析后再翻译,所有这些都是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绿色食品;直译;意译;语境
[分类号] H0059
        
        在许多超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多数的商品包装袋都会印上“绿色食品”的字样。什么是“绿色食品”呢?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绿色食品专门标识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
一、对“绿色食品”英译的理解与商榷
        对于“绿色食品”的英译,目前出现并使用最多的就是是green food,按理说应该是权威的英译了,因为这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的“绿色食品”标志的文字。目前尚不知道这样的翻译出自何处,但是对用green food来直译“绿色食品”似乎有点望文生义、机械死译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列出green(作形容词时)有如下几个意思:①绿色的;草绿色的(having the colour of grass or the leaves of most plants and trees);②长满青草的;绿油油的;青葱的(covered with grass or other plants);③未熟的;青的;生的(not yet ready to eat);④不成熟的;缺乏经验的;幼稚的(young and lacking experience);⑤苍白的;发青的;无血色的(being a pale colour, as if the person is going to VOMIT);⑥环境保护的;赞成环境保护的(concern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upporting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s a political principle)。作名词时green的复数形式greens的意思才是“绿色蔬菜;绿叶蔬菜(green vegetables)。
        英语中green同时也有如下引申义:
        1.旺盛的,充满朝气的:in (the) green 血气方刚;a green old age 喻指“老当益壮”,“幸福的晚年”或“精神矍铄的老年”。
        2.新的;未成熟的;缺乏经验的:a green film一部新电影;green corn 嫩玉米;greenhorn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The football team is still rather green(这支足球队还很嫩)。
        3.嫉妒、眼红: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眼红的,如:She is green-eyed with his success.
        4.与钱有关的:green power 金钱的力量;green paper/the green dollar都指美钞,因为美钞纸币的底色为淡绿色,故名。
        5.苍白的,带病容的:The passengers turned quite green with sea-sickness.
        6.其他一些用法:green wood 绿林;go to the green wood 落草去当绿林好汉;to have green fingers擅长园艺;to be in the green tree/wood 处于佳境,等等。
        由此看来,似乎green的所有用法都不能满足“绿色食品”中“绿色”的深层含义(无污染、无公害、健康、安全、优质、有机等)。是否可以统一一下将“绿色食品”译成organic food(有机的;不使用化肥的;绿色的)或者free-pollution food(无污染的)呢?以上建议,仅与同行商榷。
        二、对“绿色”英译的理解与例谈
        目前市场上有关语言文化的文本中对“绿色”的翻译也并非完全用green,这主要取决于对源语中“绿色”的理解。如果说我们要翻译的对象具备《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列出的green的6个词条意思(包括6个引申义),就可以用green来翻译,否则就要全面考虑“绿色”的含义了。
        比如说交叉路口的“绿灯”,是绿色的,所以我们翻译为green light,而且green象征着“生命”和“安全”。同样,“绿卡”具有“放行”“无阻挠”的意思,故译为green card。“绿茶”是绿色的,译为green tea;“绿地”(城镇中经过绿化的空地),译为greenery patches。
        比如说,“戴绿帽子”,如果戴的真是绿色的帽子,可以译为“to wear a green hat”。但是如果某人妻子与他人私通,在汉文化中也叫“戴绿帽子”,那就不能用“to wear a green hat”了,而是用英语中的“to be a cuckold”。
        一提到“绿水”,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清澈的水(应译为clear water)”。如果真的翻译成“green water”,恐怕会让人联想起有青苔的、绿苔的脏水。之所以说成“绿水”,应该是因为山上的绿色倒影在水里。
        再比如说“青山”,“青山”之青,在于山上草木茂盛,树木葱茏,译为green hills或green mountains为妥。
        作者以前看到一部电视广告宣传片,讲的是一个城市的绿化面积大,是一片“绿海”,其广告英译是green sea。但这里的“绿海”只是一种比喻,因此不能直译成sea。可以考虑译为a green city或者a city of greenness。
        江苏省宿迁市的城市名片是“生态宿迁,绿色家园,诚信宿迁,投资乐园”,其英译是这样的:Ecological Suqian, a green homeland for living; trustworthy Suqian, an ideal place for investment。这里用a green homeland翻译“绿色家园”应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一来因为宿迁的生态环境好,绿化面积高,用green合适;二来宿迁是个新兴的城市,用green恰好表现了宿迁“新兴”和“正在发展”的一面;三来green含有“旺盛的,充满朝气的”意思,进一步说明了宿迁是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
        由green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颜色词的翻译要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色彩原则,即翻译的对象本身是绿色的;二个是引申原则,即颜色词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和蕴含的寓意。
三、由green food联想到的汉英词汇翻译问题
        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决定了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译性。然而,由于价值、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的不同,各种语言又呈现出互不相容的一面。这就使得某种语言中的词汇与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空缺。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个性差异往往会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词汇英译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一一对应”翻译,切忌机械死译
        汉英两种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表达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因此有些汉语词语在英译时可以借用英语中人们熟知的单词、短语、表达方式等,使译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与原文一样,达到真实、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的目的。如:牛市bull market、宏观经济macro-economy、多国部队multi-national troops、弹性外交elastic diplomacy、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s、纸老虎paper tiger、啤酒肚beer belly、平稳过渡smooth transition、强权外交power diplomacy、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人才高地talent highland、沙尘暴sand storm、售后服务after-sale services、双刃剑double-edged sword等等,这些词在英译时或可直接借用。
        但是,一一对应翻译也要运用适当的选词技巧,以达到词性、词义、修辞等的完美结合。否则的话,就会弄巧成拙,造成语用失误。
        武昌-上海虹桥动车车厢里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终点站”英语翻译是“the last stop”,就是典型的机械死译。其实“终点站”是terminus。
        作者以前看到一家公司叫“XX盈天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英语翻译就是生硬地一一对应了:XX Profit Sky Textile Co.,Ltd.(反译为:XX利润天空纺织品有限公司),这样的英译真的让读者哭笑不得。


        有一个县城街旁有好多灯箱做了“新生书店”的广告,其英译(New-born Bookstore)也是典型的机械死译。其实,这样翻译就行了:Xinsheng Bookstore,正好和“新华书店”的翻译(Xinhua Bookstore)有异曲同工之处。
        目前好多地方都推出了“湿地”作为旅游景点,于是都将“湿地”机械地英译成“wetland”。“wetland”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的确是“湿地”的意思。“wet”的意思是“潮的;湿的;潮湿的;有雨的;下雨的;(儿童)尿湿尿布的;(尿布)尿湿的,后面加上“land”(土地),难道“潮湿的地、有雨的地、(尿布)尿湿的地”就能叫“湿地”了?“湿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于是作者以为,“湿地”应该译为:marsh(沼泽;湿地), swamp(沼泽;湿地), everglade(湿地;沼泽地)。
        错误地运用一一对应翻译的例子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入乡随俗”翻译,切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翻译中的大忌,故有“十处误译九处猜”之说。望文生义的前提在于原文有那些仿佛“一望而知其义”的词语。这类误译往往不是发生在难词、大词上,而是发生在常见词和常见词构成的习语上。汉英词汇所指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汉英民族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此类汉语词汇在英译时要取目标语的习惯来表达。
        如:“红酒”不是red wine,而是wine;“救火”的英语习惯表达为fire fighting,而不是save fire;“死机”应该是system halted,而不能直译为“死”了的计算机;“早恋”英译为puppy love,而不是early love;“小心路滑”不是Caution, slide,而是Wet floor;“小心碰头”不是Take care of your head,而是Mind your head;“收银台”不是Cashier Desk,而是Cashier;“淡季”是slack seasons,而不是light seasons;“第三产业”是the tertiary industry,而不是the third industry;“亚洲四小龙”是the 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而不是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酒肉朋友”是fair-weather friend,“开夜车”是burn the midnight oil, “拳头产品”是competitive products,“人才流失”是brain drain,“任意球”是free kick,黄色电影是blue films等等,均不是望文生义的英译。
        以上汉语词汇英译时英考虑到英语民族的文化及表达习惯。若一味地按汉语习惯生搬硬套,则会使外国人感到迷惑不解。一般的做法是从目标语中找一个相近的表达,采用“拿来主义”或者是意译。
    (三)正确判断语境,才能准确翻译
        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特定的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是判断词义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我们所选词义是否正确的依据。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阶段,译者都需要从一组义项或是一组近义词当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词语所处语言环境的分析。
        1.根据语言语境确定原文词义
        词语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其他语言成分的搭配关系能帮助我们辨析多义词的义项,因为处在特定搭配关系中的多义词,其义项往往会变得单一化、明朗化。请看孙犁小说《藏》中的一段话:
        浅花叫了一声奔着井沿跑去,她心里一冷,差一点没有栽到地上死过去。她想,竟来不及拉他一把,自己也跳到井里去吧。
        根据小说的语境,浅花是位年轻的农村妇女,一天夜里看见自己的丈夫“跳”了井,不免“叫(scream)”了起来,句中的“冷”不是其字面意思“cold”,而是表示“恐惧”“害怕”;“死”并不表示“die”,而是指“faint”;“拉他一把”也不能理解为“to pull him”,而应理解为“save him”。因此全段译为:
        Qianhua screamed and ran to the well. In a moment of horror she almost fainted and fell. She thought that since she had failed to save him, she might as well jump in and make an end of herself.
        再看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中的两句话: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In?my?school?days,?in?response?to?the?so-called?“compulsory?physical?exercises”,?I?
        went?in?for?many?sports?at?the?expense?of?many?pairs?of?sneakers?and?rackets,?thus
        luckily?building?up?a?minimum?of?good?physique. (张培基译)
        forced和coercive都是汉英词典中队“强迫”一词给出的常见译法,但都含有“受到威胁而被迫所作”之意。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强迫”一词加上了引号,且与“学校”、“运动”和“所谓”等词同时出现,而上下文中又提到作者积极参与其中,还用坏了许多体育用品。不难看出“强迫”在原文中显然并不具有“受到胁迫”之意,而是指学校规定的、要求学生参加的、为增强学生体质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因此译为compulsory(必修的)physical?exercises。
        2.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译文用词
        语言中有很多近义词,这些近义词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但其差别之细微也给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Peter?Newmark?(1981:180)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语写作或翻译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词语的搭配。要想译出用词地道、搭配得当的译文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请看以下各例:
    (1)他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He possesses a wide vocabulary of English.好于He masters lots of English words.
        (2)从她的回忆录可以看出来她对那位导演始终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Judging from what she wrote in her memoir, she always had mixed feelings for that director.
        Complicated/complex的意思是difficult to understand or explain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arts。而mixed feelings的意思是confused or conflicting feelings。后者当然好于前者。
    (3)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Keep?fit,?study?well?and?work?hard.
    此句中的“好”不能统统译成good或well,而应根据keep、study和work这三个动词在英语中地道的搭配关系来选词。
    (4)他善于做艰苦的思想工作。He is good at doing painstaking ideological work.
           他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He volunteered to go where conditions are hardest.
    同样是“艰苦”,但是两句话的语言语境决定了译文中用词的不同。
    当然,除了语言语境意外,汉语词汇英译的时候还要考虑文化语境,一是文化习俗,二是社会规范。于是我们说,“绿色食品”翻译成“green food”尤其不妥。翻译包括“绿色”在内的颜色词以及其它非颜色词的时候,是选择直译,还是选择意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个具体情况就是汉语词汇的本义、引申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民族文化涵义等。翻译的前提就是,要遵循翻译的原则,要尊重汉英文化,要遵守源语和目标语的规范。只有这样,汉语词汇的英译才能逐渐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郝丽萍,李红丽,白树勤.实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祝东江,彭家玉.英汉互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顾维勇.实用文体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宋亚宁.汉英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新西部,2010(14)

作者简介:
        徐  龙(1965.8- ),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英语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