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玉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063000
摘要:初中历史的教学包含我国与世界的古、近、现代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不同教学内容又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例如,现代史由于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近,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较低;古代史则难度相对较高。本文在研究中,出于探究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结合了不同教学内容,分类进行了教学实施与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一、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另一个方面是历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从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分类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处于这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范围的重合部分。初中历史课程首先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界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及实操性的标准;其次,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则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长期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2.1教学准备阶段的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阶段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基本教学策略的阶段。核心素养内容丰富,且紧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只有在准备阶段充分结合核心素养的目标对教学进行设定,才能够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体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的目标与培养。
2.1.1 丰富教学内容分析的核心素养视角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中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如果单纯以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定与分析,虽然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但是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教师并不能够充分掌握。因此,在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素养的视角是必要的,也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配合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内容开展综合分析。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分析能够清晰展现教学开展的任务和方向,而核心素养的分析则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长期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前者侧重于教学实施,后者则侧重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分析中,需要兼容两者之间的差异,以不同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审视。第二是教学内容的分析充分对接教学的实施。在以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强调分析结果与教学实施的对接。三维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应作为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向;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则应该作为具体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
2.1.2 进一步扩展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虽然倾向于基础性,但是涉及我国与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史,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由于能够充分扩展与延伸教材内容,因此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避免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需要通过大量教学资源的辅助,一方面帮助学生在资源利用中形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
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积极开发、积累大量的辅助性资源,包括历史图片、视频、书籍、文章、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详实生动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的同时获得兴趣的提升;第二个方面是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开发现实性的资料,例如社会新闻、社会事件等,用于学生将历史知识实践于当代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以史为鉴。
2.2教学实施阶段的改进建议
良好的教学准备直接决定着教学实施,而教学实施则进一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面向学生基础性、长期性的能力塑造,是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则需要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分析、自主参与和自主反思。
2.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由于是人类千百年来社会发展的综合,因此又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等不同领域,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性和现实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一种形式、一种方法,对任何教学内容采取“一刀切”的教学开展。这样不仅无法发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体系的多层次构建。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形式与方法。首先,教师的教学形式选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选择。由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以针对性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了解较少,兴趣较低,同时在初一阶段又缺乏历史学习的经验与方法,不适应完全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因此教学形式的选择以课堂教学为主,综合采用和课堂实践与师生互动的方法;而在世界现代史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经验和探究能力,便能够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的活动式教学。教学形式的变化首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也能够结合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其次,教师需要建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开展。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将历史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知,用于分析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不论在何种教学形式下,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正确认知不同教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引导。
2.2.2 强调学生自主与实践参与
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这种基础性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同时还体现在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基础性。由于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的前置和准备,因此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这种基础性的思维和方法,也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与实践参与。一方面,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历史资源的自主挖掘,对于历史问题的自主解决。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参与还需要与实践参与进行充分结合。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基础的人文素养发展,这种人文素养的发展表现在学生在认识问题、体验生活和探究世界的过程中。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的教学需要融合学生自主与实践参与,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发展的动态、社会事件和新闻,要求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
结束语:
整体而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变是深入而彻底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当前教学的开展进行审视,分析各个教学实施环节中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面,并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中历史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的目标[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8-9.
[2]李新英.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7:41-42.
[3]韩秋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建议[J].焦作师范学院学报2020:4-6.
[4]何成刚.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20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