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李小康
[导读]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构建新时期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李小康
        空军军医大学 710032
        摘要: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构建新时期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现行法律、法治、法制的一种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科学融合,再融入到社会中的各个群体中去,将会极大促进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提升。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
        (一)主观方面的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处在国家发展建设的最佳时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当前大学生调查了解中发现,大部分由于地域性、教育差异性等原因,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利用法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较弱等现象。法律意识受制于传统知识和道德,停留在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接触的社会教育阶段,尚未形成坚定的、成熟的法律思维,对自身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履行的义务以及享有的权利等方面意识较淡薄。而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维权程序、维权方法不当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的一个典型现状。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培养大学生群体坚定的法律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客观方面的困境
        从当前客观因素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传统培养模式不符合新时代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法律意识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在根本问题上必须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第二,长期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体制带来的困境。存在部分学校法治教育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民主法治精神的缺失、片面的法律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现象。在学生的法治教育上存在教育内容上的附属化、重复化、法学知识的专业化,以及教育方法上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分离、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分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分离等问题。特别是目前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过分依赖思修等课程,过分依赖教师,缺少内涵建设和软硬件保障,没有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优势。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路径探索
        新时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国家事务被动的参与者,而是已经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也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推进。因此,创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迫切性。
        (一)完善学校层面法律意识教育体系
        1.发挥“基础”课优势,与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合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针对所有高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主要从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对全体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等六项具体要求,从思想上、方法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新时代必须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主阵地建设,落实“三进入”要求和课程思政改革要求,要旗帜鲜明的开展法律教育,切实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基础课教师培训、培养、考核力度,建立专门的法律、思政课教师团队,从教材选用、教师选聘、教研组准备、教学设计把关、课堂效果评价上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创新激励机制,建立高效领导责任制,为新时代基础课教学提供政策支持。
        2.创新培养方案,加强法治思维和劳动实践能力培养
        作为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工作国家也做了明确要求,因此在法治思维培养和教育上的改革创新,针对大学生就业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热点问题讨论,在理论中学会思考,在实践中体会真谛,让学生真正懂得应该弘扬什么、应该抵制什么,真正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同时把“八个统一”作为我们的改革创新课程的总纲领。因此,各高校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构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新模式。即:政治引领-理论引导-能力培养-实践应用的新模式。利用多媒体、实习实践基地、慕课、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用道德逻辑和法治思维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大学生学习阶段和就业期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同时结合专业发展和专业法律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前规划培养,以科研、课题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
        (二)加大社会层面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社会作为大学生的第二大学,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除高校教育培养外,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快完善修订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实施的监督保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法治生态,净化网络环境、弘扬正能量,广泛开展负面典型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为大学生明确法律红线,从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中让大学生感到公平正义。
        (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广大大学生要从自身主体认识方面肩负起重要责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法治素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发展的规律和时代价值,努力提高法律实践操作能力,在学校培养、社会培养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加强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
        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关系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升,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程,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必须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培养法治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路径。
        三、结语
        作为国家重要人才资源的大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其培养的方式、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据此,本课题主要从新时代内涵、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三个方面对培养路径进行了比较粗浅的研究,希望能够创新社会、高校、个人齐抓共建的培养新模式,借助新时代的东风,助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本研究在分析现状、对策研究和具体的培养创新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希望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继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季青春.基于法制意识与校规校纪教育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4):51-53.
        [2] 成建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3] 王易.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