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期   作者:常萌萌
[导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助读系统”

        常萌萌
        许昌实验中学    461000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助读系统”,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研读六本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发现文言文课后习题在设计上有:循序渐进有梯度、注重过程有方法、积累拓展有延伸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习题,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运用习题,课堂提问深入浅出;借鉴习题,课外阅读汇文成册。充分利用教材,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文言文  课后习题  教学启发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尤其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与学习”[1],其选编的文言文不但文质优美,课后习题的设置也颇具匠心,使教师获得了诸多启示。
一、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特点
        1.循序渐进,有梯度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指出:“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差别,是螺旋式上升的。”[2]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这种渐进性不仅体现在选文上,也体现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设计是循序渐进有梯度的。
以文言文词语理解题型为例,通过对统编教材初中六册课本文言文课后习题词语理解题型的归纳整理,笔者发现,七年级重在积累文言词语,八年级上册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一词多义”现象,八年级下册开始关注 “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九年级则要求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区分实词和虚词,并掌握虚词的用法。课后习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也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过程,有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点是“重视语文核心素养”[3],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思考探究习题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新点。这些习题,问题指向明确,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为学生思考探究铺设台阶。
        例如,《<世说新语>二则》一课关于陈元方人物形象探究的习题,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现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人教版教材的问题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统编教材的问题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比较而言,统编教材的问题指向更明确,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明确了“方正”是本文要突出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根据题目的要求,学生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探究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就要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的语句中品味,概括出人物显著的性格特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考探究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能提高。
        3.积累拓展,有延伸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统编教材的特色。作为教材的助读系统,文言文课后习题“积累拓展”中的推荐篇目,为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提供了导向。
        根据推荐篇目与课文的关系,笔者将其分为两类:同源类文与同主题类文。
        同源类文是出自同一本书的,比如八上《三峡》选自《水经注》,课后推荐了《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巨马河的段落。还有是出自同一作者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课后推荐了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钻得潭西小丘记》等。这些类文是课文的延伸,难易程度与课文相近。学生通过类文阅读,能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同主题类文是文章题材相同,但出自不同作家笔下,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后推荐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等篇。这些文章因作者不同,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会有诸多不同,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与了解,体会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不同语言风格,在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品味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外部显现,通过初步探究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不仅了解到了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的特点,对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色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进而获得了诸多教学启示。
        1.依据习题,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设计循序渐进有梯度的特点,为教师选取教学内容时,确定教学重点,提供依据。
        例如:七下《卖油翁》一课中“以”和“而”这两个重点文言虚词都出现了4次,且意思都不相同,对这两个字的辨析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课后习题中并没有解释“以”和“而”意思的习题,这就启示我们,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虚词辨析是个难点,应放在较高年级来学,在本课出现只要能够理解句意就好,不必强化训练。
文言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规律,内容有取舍,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自如,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就会随之建立起来了。    
        2.运用习题,课堂提问深入浅出
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中的题目有许多注重过程提示方法的好问题,都是教材编者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文本特点精心编制的,不妨直接拿来用作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深入浅出,更有效。
以八上《愚公移山》为例,课后习题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提问的问题非常合适。题目先是给出“人物态度不同”的提示,接着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关键语句,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基础上分析人物态度,从而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但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往往会因文中人物众多而理不清头绪,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使表述拖沓。而课后习题的提问方式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示学生探究的过程,深入浅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3.借鉴习题,课外阅读集文成册
在文言文教学中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既需要与教材相关联又适合学会阅读的课外文言文篇目。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在积累探究中推荐的阅读篇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借鉴课后习题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的类型,结合学生的学情,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了《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以教材为依托,针对教材中选录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选编了与之相对应的拓展延伸篇目,内容与课文相关,难度与课文相当,以此增加学生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如八上《短文两篇》选的写景散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课后习题中没有推荐阅读篇目,《读本》选取张岱的《天境园》和苏轼的《记游松风亭》为本课的课外阅读篇目。《天境园》与《答谢中书书》语言风格相似,文章短小,节奏明快,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记游松风亭》是苏轼被贬惠州嘉祐寺期间所作,与《记承天寺夜游》一样,都流露出苏轼率真洒脱、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苏轼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借鉴习题编辑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读本,在增加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大门,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依据课后习题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本华.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材设计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EB/OL].(2016-08-25)https://www.pep.com.cn/czyw/czyw
/001/201608/t20160825_1376883.html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EB/OL].(2016-08-25)https://www.pep.com.cn/czyw/czyw/001/201608/t20160825_1376881.html
        注: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以统编教材为依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JCJYC20011039)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