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菡喆 彭钰
滁州学院 安徽省 239000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之间经济、文化、信息差距较大,教育资源落后的乡村地区,在教学环境上远不如城镇的发展,而对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领域,学生更是了解甚微。贫困县的学校没有零距离观察和接触文艺产品的机会,但即使是稍具备硬件条件的乡村学校,也常常因缺少专业教师,让艺术课程成了“空架子”、“竹篮子”。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以深渡中心学校为对象,利用国家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优势,从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开展分析,发现乡村学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探寻走出困境之路,帮助乡村地区的孩子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在滴滴关爱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也让艺术教育不再空有虚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项目名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2010377061
引言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国家近些年来一直在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政府对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有极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在艺术教育方面乡村学校更是极为欠缺的。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区虽已全部脱贫,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出发、美好生活再前进的起点。
一、深渡中心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乡村学校和家庭长期墨守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中、高考为最终目标,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语数英等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学生们常常利用艺术课的时间来完成文化课作业,而文化课老师们也会有意无意的直接占用艺术课时间来给同学们继续补习。长此以往,就导致艺术课程变的无足轻重,学生自己心中也丢失了艺术课的地位。
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各阶段的学生未能对艺术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了解,对国家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也未能达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二)专业师资力量寥若晨星
受过专业艺术类院校学习的专职老师在乡村学校配备不足,也是大部分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音乐、美术等课程是由文化课老师代为兼职的,他们未接受过专业的艺术学习,上课内容较单一,多为放歌给学生听,以此也导致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期待值降低,失去了原有的激情和兴趣,社会也流传出“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等类似这样的话语。而受过专业学习的艺术老师,常因农村学校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等原因,不愿意前去工作,降低了农村艺术教育的水平。
(三)年级跨度范围广 课程安排更需恰到好处
深渡中心学校辖校本部(深度中学和深度小学中高年级部)、深度小学(低年级部)、十个村级小学(教学点)和一所镇中心幼儿园。据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学校总数652人,初中生155人,小学生341人,幼儿156人,其年级跨度范围广,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具备的知识内容都有较大差别,学校和老师还需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效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案,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教育。
(四)艺术教学设施束之高阁
深渡镇地处于皖南山区,由于目前基础生活的不断完善,已基本达到了“山中有村镇,镇中有学校”的标准,而深渡中心学校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艺术点亮未来”的特色发展理念。近年来,该学校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有极大的提高,建立了乡村少年宫,添置了多种艺术学习用品,并且也依据老师的专长开设了不同的艺术课程,如:舞蹈、音乐、书法、戏曲、手工等。虽然学校的硬件配置较为齐全,但部分教学设施也常因课程安排和教师能力的欠缺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使得学校拥有的宝贵设备器材成为摆设且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浪费了资金和资源,更阻碍了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道路。
二、乡村艺术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
农村学校在艺术教育发展方面普遍存在观念意识落后、教学设施配备不齐、缺少专业教师、艺术课程多被主课老师占用等问题。但艺术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任务之一。所以,在国家全面发展的今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探索创新改进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热忱,以期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开展高校帮扶活动 助力乡村艺术教育发展
利用艺术专业学生寒暑假或双休日的时间,组成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学校,开展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就近定点精准帮扶乡村学校,并依据不同乡村学校的特点,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模式。
如:定期在微信公众号、群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艺术知识或上传视频课程,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更方便的进行课程学习。而对于高校来说,亦可建立学分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加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有较强的艺术专业性,能给予乡村地区教学补充,这既有效的解决艺术专业师资力量缺少的问题,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科知识。
疫情面前,“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而在城乡艺术教育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方式来解决差距较大的问题。比如开展一校(高校)帮一校(乡村学校)的方式来持续提升艺术师资水平,有效的帮助乡村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一方面能给孩子们带去专业的艺术知识,拓宽视野,激发潜能和天赋,促进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充分的实习实训机会,让我们除了在校的专业学习外,去接触乡村生活、了解社会民情,锻炼吃苦精神,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或其他就业渠道上提供更多的经验。但该模式仅以个人和学校层面的努力是不能得到全面有效推进的,还需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宣传、家庭理解、奖励机制等诸方面密切配合,重点扶植,提出此方法期冀全社会都能关注和推动。
(二)主科课程与艺术内容相结合 创新教学理念
艺术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浸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以艺促教,用学生更感兴趣的艺术形式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近年来,《经典咏流传》这一大型文化音乐节目广受大众喜爱,节目将传统古诗词和文学作品通过音乐的再创作,用“唱”的方式活泼生动的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不单单让古诗词的流传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更是赋予了古诗词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情感。而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这既可以充分的体会到古诗的更深意境,又能在古诗的记忆速度上有明显的提升。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小学课堂要多以综合课程为主,这种将“主科”课程与艺术活动高度融合的教学方法,就可在小学教育阶段广泛采用。比如:在语文课上配乐进行课文朗读、将古诗词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巧妙的利用音乐歌曲的抑扬顿挫,来体会文学作品的轻重缓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中利用美术知识帮助立体图形的快速理解和完成;英语课上学习英文歌曲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用好艺术带给学生轻松快乐氛围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开展艺术主题活动 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
学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爱好,积极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给予孩子们可以展示自身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同艺术课程产生一定的共鸣,甩掉闭门造车的精神羁绊,从艺术学习上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组织开展艺术主题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国庆节举行“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中秋节策划“月圆满”主题活动、课前开展“艺术小舞台”,邀请学生在艺术课前进行简短的才艺展示,等等。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是演奏演唱,也可以是画作展示;可以是讲解艺术知识,也可以是一段舞蹈表演······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展现出新时代孩子们的崇高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有条件的地区则可以将学校作为主体,依托县乡镇宣传部门或文化团体等,定期举办艺术节,让孩子们勇于走上舞台,敢于展现自己,也能让乡村地区的家长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改变对艺术学习的传统看法,提供给孩子们艺术教育方面更多的支持。
学校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性,培养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能更好的宣传乡村学校,形成舆论作用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努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展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创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若硬件设施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亦可开展“小班教学”、“走班上课”等模式,保证每一个喜爱该课程的学生都能零距离接触到艺术产品,学习到相关知识。
深渡中心学校就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之中,非遗传人带领孩子们走近“版画”艺术,感受传统艺术之美,让孩子们在艺术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而在非遗项目在落实成立后,还拥有了省级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更为学校的基础实施建设增添了活力。教师在对此类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让学生们理解它的艺术价值,又要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现代学生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引导孩子们关注家乡的优秀传统艺术,不仅激励了学生们参与到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培育乡村孩子对乡村的良好情感寄托,更让传统艺术的传承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展现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想要更好的发展乡村艺术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乡土,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天赋。让他们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陶冶情操、调剂生活,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总而言之,发展乡村艺术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努力,理解艺术学习的必要性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性,勇于创新,进一步改善艺术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探索出一条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军,常维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建乡村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232.
[2]李先灵.提高音乐艺术院校“音乐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03):84-87.
[3]胡晓雷.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探究——以贵州省为例[J].艺术家,2020(09):131.
[4]黄书敏.以艺术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研究[J].人文天下,2020(1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