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43
摘要: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德育一直是学校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重点要求。当前小学阶段幼稚懵懂,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想认知水平,因此就要通过家长和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共同努力,为学生保驾护航。学校大力发展德育工作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通过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生德育;途径
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求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更需要德才兼备的有用之士,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注重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小学生的特征,合理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需要师生和家长之间的协同合作,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充分认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小学生的阶段性成长任务高效完成。
一、开拓家校合作模式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自控能力差,很多家长不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缺乏教育方面的经验,不注重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不够了解,因此孩子在成长中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让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不爱劳动、缺乏感恩的不良品行。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场所,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平时的情况,告知家长多给孩子作思想工作,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为孩子建立正确观念。因此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配合,开发多种家校合作的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家校合作的效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具备专业的德育教育能力,在教学课程时要重视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德育内容,例如:在教授《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可以结合下当时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小故事,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能够缅怀先烈,珍惜现在所来之不易的生活。
二、提高德育能力
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保障家长与学校之间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
小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差异大,教师要具备了解学生、把握育德内容的能力,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家长与学校之间互相信任,家长要及时将小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与心理状态告知学校老师,教师通过学生家长的反馈制定合理的方案,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教师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延伸知识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更要重视,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多指点,多表扬,多肯定,树立全员发展,全人发展的学生观。
三、创新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没有遵循生活化原则,不注重挖掘德育资源,从而制约了德育时效性的提高,要做到课堂渗透有新意,改变传统的班团活动,关注学生真实全面的学校生活,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例如:可以采用家长配合、学生配合与亲子配合的方式进行比拼,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组织角色对换活动,学生、家长的角色对调,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培养的恩情,理解父母的难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积极开展多种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邀请学生家长加入,一起讨论教育学生的办法;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收集校园内的各种垃圾回收,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可以组织小学生志愿者服务与清理社区卫生,让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四、做好家庭教育
认识家庭德育生活化,教师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把家庭作为孩子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孩子的性格、言语、行为等都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德育的效率。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以身作则少玩手机,多陪孩子做亲自游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当父母发现孩子厌学时,不要一味批评教育孩子,那样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爆发,不愿与父母沟通,要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不足,给予帮助。家长要与学校建立共同的德育立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案,通过学校聘请专家讲座德育专题,邀请家长参加,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来提升家长遇到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
结束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家长、学生是一个整体,有效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与家长双方对家庭的理解,实现小学全面发展,家长要做好小学生的榜样,坚持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学校要丰富德育知识体系,服务于全体学生,强化德育教育实效,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小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