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打造高品质小学语文课堂的行动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王平艺
[导读] “高品质”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生的“学”并可持续的“学”。教师是影响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需要全面而有深度的高品质“对话 ”,它包括与课程标准对话,清晰目标体系,确保教与学航线的正确;与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话,“双线统整”,建构完整课程体系,确保教与学能够精准着陆;与学生对话,以学定教,从学生“学什么”出发,寻求“怎么学

四川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王平艺 646000

【摘要】“高品质”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生的“学”并可持续的“学”。教师是影响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需要全面而有深度的高品质“对话 ”,它包括与课程标准对话,清晰目标体系,确保教与学航线的正确;与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话,“双线统整”,建构完整课程体系,确保教与学能够精准着陆;与学生对话,以学定教,从学生“学什么”出发,寻求“怎么学会”的路径。
【关键词】  五育融合  高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挑战”。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挑战意味着今后的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也是“五育融合式”学习,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的是新要求: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李政涛)。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师生心灵交汇的地方,是“教与学”共同体成长的地壤。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呈现“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效益的高品质,来实现学校育人成果的高品质教育?
        一、高品质课堂的内涵
        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标准高、品质高、效能高的、效率高的。效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效能=标准×效率,它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完成预定的目标。从学段特点来看,小学阶段的教学有其基础性及发展成效的后显性特点,是“慢”的教育,是一种熏陶和浸染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单纯地追求高品质会将我们带进另一个误区。
        二、高品质课堂的基本特征
        首先,高品质一定是有标准的,学生在课堂上生命成长力表现是关键。高品质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生的“学”并可持续的“学”的;是遵循了“尊重”与“适宜”的原则,尊重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发展,适宜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成长的。其次,高品质课堂就是丰厚生命的课堂,它永远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师是影响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灵敏的语文专业视觉。高品质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特色有高度的敏感,有精到的解读。对语言有感觉,对文本有感觉,才能从自己的语感出发,找到“我”这个“语文教师”才会有的方式。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也才能把这份敏感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这种价值具有无可替代性。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需要语文教师智慧的专业设计。打造高品质课堂,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智慧”。如果我们能以特殊的“职业”眼睛,从教材中“掏”出宝贵的东西;如果能通过创设情境、诵读体味、角色体验、联想触发、填补空白等途径,使符号化的课文世界“活”起来;如果我们的语言能“粘”住学生,触动学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心弦,如果我们的教学充分个性化,质朴而无华,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超越了经验,超越了技术,进入了一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境界。
       (三)语文教师需要有诗意的人生幸福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语文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诗意人生的信念。打造高品质课堂,不仅要追求“技”的提高,更要追求“道”的提升。
        四、高品质小学语文课堂的行动策略
        (一)全面而有深度的高品质“对话 ”
        1.与课程标准对话,清晰目标体系,确保教与学航线的正确。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学生交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2.与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话,“双线统整”,建构完整课程体系,确保教与学能够精准着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3.与学生对话,以学定教,从学生“学什么”出发,寻求“怎么学会”的路径。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宽松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品质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关注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品质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起思考。二是问题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
       (3)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学生一生热爱读书。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如,要求学生能进行有效默读,提高速度,但有的孩子还不会很好地默读,甚至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孩子阅读时不分重点、毫无目的,结果阅读效率很低;有的孩子阅读时习惯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孩子阅读时坐姿不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孩子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品质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孩子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孩子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有了书,你童年的生命河流将不再如前天,也不同于昨天,而一天天走向一个个明天。” (窦桂梅),也就是说,书籍给予生活斑斓的色彩,让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希望与精彩。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第一,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例如,孩子每天临睡前留出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进行读书,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为了便于交流和引导,互相促进与学习,我们倡导集中阅读,读整本书。书海茫茫,好书无限,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因为孩子本身的身心特点发展有过程,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动、自主性差,所以他们能够自主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第三,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学习地点要固定;养成默读的习惯。无论阅读还是做作业都需要培养专心、精心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几十天,坏习惯的养成三两天。有的孩子作业本上撒满油渍,有的孩字作业上的字都没写完整,这说明什么,说明没有在固定的学习地点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今天如此,明天如此,精力不集中的习惯便落下了。
        第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
        第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孩子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六,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惬意啊!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常常和孩子一起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孩子们谨记在心。
        第七,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可以跳读等。
        第八,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关键一点,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精心设计活动,以目标导向的任务驱动,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1.精心备课。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简化环节。“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扎实训练,深度学习,直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语文课就是为了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种。语文课堂,是学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小学老师是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学会敏锐地观察这个世界。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每节课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扎实有效的练习是高品质课堂的保证。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会奏响“高品质”旋律,收获丰厚课堂。
        高品质语文课堂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才是高品质语文课堂的丰厚课堂。生活天地,文韵含香。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惊奇的眼睛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孩子学习的需要,更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需要。寻找秋天,拥抱春天,寻觅窖池酒香,寻味地方名小吃,走进信息化生产基地,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玩乐蚯蚓,嬉戏蜗牛,捉弄蚂蚁,观察金鱼,参观校园,欣赏桂花……这些活动不是玩玩、看看而已,而是要在玩中学习、玩出名堂,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事皆教育,生活即语文,孩子们在实践中用自己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会想的大脑去触碰生活与世界,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语文课堂学习,写进自己的习作,从而把生命的内在欲求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A].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2]宁本涛,“五育”融合:何谓、何来、咋办?[J] .今日教育,2020.
[3]李铁安,高品质课堂的塑造.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11.
[4]陈飞,为孩子美的生命奠基.上海交大出版社,2020.6.
[5]尤小平 崔允漷,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