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措施探讨 卢曦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卢曦
[导读] 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认认真真地读完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大部分小学生很难接受“填鸭式”的阅读教学。但如果小学生自发性地阅读那就不同了,因为自发性阅读行为通常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文知识的作用。

云南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卢曦 650217

摘要: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认认真真地读完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大部分小学生很难接受“填鸭式”的阅读教学。但如果小学生自发性地阅读那就不同了,因为自发性阅读行为通常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语文知识的作用。当然,学生的自发性学习阅读之外,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指点迷津,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传达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提升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 学生感悟能力 措施探讨
        引言
        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开展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创新、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创新、改革语文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渐落后,如何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当前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从教材入手,把握小学生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育更关注的不应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小学生学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领悟。随着新课改的开展,阅读教学怎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教师要从小学生层面思考问题,根据大部分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追求趣味性和活跃的课堂,如引入思维导图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考虑到小学生的天性和观察力,过于复杂的文章肯定不适合给他们描绘制作思维导图,为此,需要先从小学生的需求出发,使用他们感兴趣的文章,例如,《江南》这一课,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法制作一个文章知识点的树状图,在文章的风景描绘上,拿出网上找到的水乡江南对应的风景图片,达到吸引小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效果,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
        二、结合文化背景感悟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风俗、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不同,文章表达的感情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学生、教学情境,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度挖掘教材,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教师在讲解《找春天》这篇课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春天”,对生活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比较,查找重合与互补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掌握春天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真实地感受“春天”的到来,并让学生记录春天的变化,然后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中加深对春天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生活实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促进小学生对课文感悟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创新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围绕学情特点与教学内容作出选择,小学语文阅读往往围绕特定文本展开,学生的经验获取与能力积累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多媒体法等多种方式,而不同文体与不同主题教学内容能够适用的教学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诗歌内容往往篇幅短小,情感丰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蕴藏的深刻内涵;说明文主要以事物的介绍和展示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记叙文可以细分为写人与写事两种,前者可以采用讨论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特征。后者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编写剧情,将文本内容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知,使得学生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与情感感悟提供支持,通过对阅读的感悟,来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五、从思维培养入手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小学生对文章具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正常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需要小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描绘能力,包括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描绘文章重点和内容的能力。一般来说,小学生在三年级时就有了写一段小作文的能力,此时他们就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描绘文章重点的能力进行优化,增加对文章中人物、动物神态等细节的刻画,这是小学生所欠缺的细节描写。并且在阅读比较复杂的文章时,要让小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感悟出文章的重点。在小学高年级时,教师可以开展培养感悟能力的针对性教学,如通过所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来制作一个鲁迅的性格图,重要的不是小学生制作的性格图正确与否,而是让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可以通过鲁迅的性格图看出学生的感悟能力究竟如何。教师在学生制作完成后应予以点评和指正。
        六、家校协同,督促课后阅读
        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而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来展开。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也必须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家长还必须要做好课后的监督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通过自主学习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结束语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把握小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他们的文章进行教学和引领学生进行感悟。结合多媒体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教师。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未来应继续丰富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包守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措施[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6):18.
[2]张恩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20(05):111.
[3]王永霞.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35):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