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思维——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黄阿冰
[导读] 在语文听说读写等诸多板块中,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本文将结合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优秀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阐述

晋江市心养小学  黄阿冰

【摘要】在语文听说读写等诸多板块中,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本文将结合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优秀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阐述。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思维训练 
        一、了解思维导图,重视习作思维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最早由英国的Tong Buzan创建。这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任何文字、符号、线条等都可以成为思维的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更多与之连结的点。每一个连结点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次向外发散。这种放射性结构,可以使思维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层次化,大大提高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在我国,思维导图最初是用来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强化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但随着知识越来越复杂,思维导图中的“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逐步被强调并融合,得到广泛应用。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维的发展也有了深层的追求。“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何捷老师在《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一书中就这样说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开发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整合和优化孩子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促成独立人格,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可见思维的参与对习作来说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建立习作思维方面却是漏洞百出,思维训练缺失、思维活动缺席现象更是常态。何捷老师将其表现概括为三点:一是思维狭窄,学生“不会写”、“没得写”;二是思维定势,选材单调,立意虚高;三是思维同化,出现大量雷同作文。因此,唤醒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习作思维能力犹如箭在弦上。
        二、确定导图中心,培养发散思维
        确定中心,是创建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在习作教学中,思考的中心往往是一个关键词或中心图形。确定中心容易,但是围绕着中心去发散思维却成为很多学生习作中的拦路虎。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观点,也称为扩散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并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想象命题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思维的中心——二十年后的家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怎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境、工作、生活、科技、文明等方面进行发散,使得中心点向外又产生其他连结点。但学生的想象往往是片段型的,这是由其思维特性所决定的。比如当问到“环境”方面,学生就很难再进一步地想象出完整的情景。
        对学生来说,写自己熟悉的经历过的事情要比写想象的作文来得容易,只要大胆迁移现实生活,就不用担心想象没有实际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描写,如“河水清澈,绿树成荫”都是学生常见的景物,在此基础上加之想象:“垂柳姑娘婀娜的身躯随着风先生的步伐动了起来……”围绕着关键词展开的发散思维,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想之门,也使思维沿着四周延展,变得清晰可见,层次分明。
        三、筛选导图分支,训练加减思维
        围绕着思维中心,产生了许多分支,即素材。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整理、筛选素材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称为“加减思维”。加减思维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加与减、分与合的重新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



        比如在写人的习作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加减思维,就能写出活生生的立体人物。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时候需要用到的是“减”法思维,把一个人的众多特点用一个最形象的标识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绘本《我爸爸》中对爸爸这个人物的形象展现是多面的——
        我爸爸是鱼,游得像鱼一样快。
        我爸爸是马,吃得像马一样多。
        我爸爸是大猩猩,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
        但在作文中,这样多面的人物描写却是不理想的,会使人物形象不够突出。为了使人物形象凸显,只能大胆做减法,减去其他特点,确定一个最特别的形象。
        做完“减法”,要做的就是“加法”。为了让这个最特别的形象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加上与之关联的素材。比如写爸爸好睡贪吃的特点,某学生将这个人物形象标识确定为猪八戒,并从生活中选取了“睡觉打鼾如猪”、“吃饭嘴馋如猪”这两件典型事例来丰富人物形象。所以,在素材的选择上,一定看事例是否符合形象化标识。
        四、优化导图布局,训练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考虑,训练整体搭配能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缺乏系统的意识,随意拼凑。但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年段的习作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以叙事作文为例,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思维导图作文的实践者丁寅老师以四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最想告诉别人什么?环境、心情怎样?主要谈第二个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顺序。比如说时间顺序,可以使事件的步骤——“怎么做的”的过程更加有系统,每一个时间点完成一个步骤。在时间顺序上,使用较多的是顺序连词,常见的有“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举个做炒蛋的例子:“我开火倒入油,拿了几个鸡蛋打散在碗里,搅拌均匀。等油温升高后,倒入蛋液。”这里的时间顺序上就出了点问题:先开火倒油,再去打鸡蛋液?用上顺序连词后,正常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我首先拿了几个鸡蛋打散在碗里,搅拌均匀。接着开火,锅热之后再倒入油。油温慢慢升高,最后倒入蛋液。”
        有了这几个顺序连词,做炒蛋的步骤就一目了然了,整个过程的画面清晰可见,思维的系统性就在重要部分中首先得到了体现。
        五、结语
        “我们教孩子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会思考、有思想的‘文化人’。”[[] 丁寅.思维导图作文——看得见的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员朱汉华先生说的这句话,道出了习作教学的初衷。“学与思”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只有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训练思维训练,将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善思、能写的自由人。
参考文献:
[1]何捷.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8.
[2]何捷.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8-9.
[3]何捷.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9.
[4]丁寅.思维导图作文——看得见的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
[5]丁寅.思维导图作文——看得见的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