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方应花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就要发展其语感。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来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内化文字吸收能力、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催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义乌市春华小学 方应花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就要发展其语感。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来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内化文字吸收能力、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催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个体来说,开展语文教育要能够从语文素养形成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个体对于文字的感知以及输出能力都和语感分不开,教师要注重语感教育,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说话风格等层面形成自己对语感的独特认知,强化分析理解能力。
        一、立足声律诵读,开展朗诵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必备的课堂内容,也是教师带领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发音规律、明晰诵读节奏、培养规律朗读习惯的重点步骤。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声律诵读活动可以通过语调、语流、节奏的反复刺激,为诵读者留下特殊的“声音映像”,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这种内在映像可以自然从记忆中流出。故多读、熟读、读后思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以重视,规律开展语文声律诵读课程,培养学生出声阅读习惯。
        二、帮助学生熟练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以朗读为切入点进行语感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最基础的方式,教师可以先将朗读的范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大声将文本中的内容读出来,并且融入自己的感情以及认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对文字潜意识的认知,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文本的行文结构以及思路技巧应用其中。对文章的朗读切不可没有停顿,也没有必要进行全篇朗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生发音准确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做到连贯朗读,对于全篇文章的朗读节奏进行全局把握,在朗读过程中做到语速适中、吐字清晰、感情丰富,让学生体会停顿的意义,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先对需要学生朗读的文章进行朗读示范,何处停顿,何处情绪高涨,语速在何处要进行放慢,以及哪里需要重音等,将这些细节的阅读技巧告知学生。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段文章内容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找出自己朗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逐步改善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入境中品味,触发情感
        在学习《月是故乡明》时,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语言。如展现多媒体课件,展现月亮的场景,并展现人们望月思远的场景。这样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配乐诵读,思考如何能读出情感。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发现作者用月亮作为媒介,展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后教师又鼓励学生再次结合情境进行思考,探究文章中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有学生认为:“作者特地将故乡的月亮说成是‘小月亮’,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这样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情感。”最后教师又鼓励学生结合思乡之情进行思考,说说自己如果创作此类文章时会如何展现出情感。这样就展开了读写结合的活动,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如有学生认为在写作时要回忆具有家乡特点的意象,然后展开创作,如家乡的溪水、小桥等都可以运用,越是看似平凡的事物,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有选择的记忆和输出培养学生语言意识
        对于既定的语言文字材料,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学生很难形成深刻印象,对于其中的一些精华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理解记忆并尝试进行输出加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运用。还是以“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为例,其中出现了“炉”和“烟”这两个相同偏旁的字。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形来记忆字音,理解字义,让学生学会有区别地记忆,这样就能更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以后再出现类似的字,像烧、烤、煤、烽等字,学生也能够试着去推测其含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在头脑中进行记忆和加工,为运用输出奠定基础。同时,这本身也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一次应用过程,语言文字的应用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注重咬文嚼字,优化阅读理解培养语文语感
        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学和考试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能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而语文语感的培养可以让这个过程更加快速和敏锐,值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和文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演化而来的表达方式含蓄内敛;二是由于人文学科的主观性,导致了理解的多样化,细微的差别可能造成语义传达的巨大改变。
        结束语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塑造,可以通过朗读背诵、阅读和写作的方式切入,让学生在品读文字、练习输出的过程中增强对文字的分析、内化和吸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语感的训练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将语感训练和日常语文教学相结合,只有深耕实践,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自如地运用文字,强化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仇克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9(12):19.
[2]何炯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9(32):37-38.
[3]裴婷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0):57+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