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王兰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王兰
[导读]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俨然成为班主任职责的新要求。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以方法为指导,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潜移默化下塑造小学生完整的人格。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泰山路牟山小学 王兰    458030

摘要: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俨然成为班主任职责的新要求。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以方法为指导,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潜移默化下塑造小学生完整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
        引言
        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塑造者。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师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应将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遵循小学生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进而满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过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行为,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任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心理素养,在耳濡目染下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自我心理素养锤炼的过程,在不断完善中心理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巩固、完善和提升,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渗透中实现双重教育的目的。
        二、当代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少学校仍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而这种负面情绪则会逐渐演变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如逃避学习、沉迷游戏、懒惰心理等。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了占据自己娱乐时间的“不速之客”,而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也正在逐渐伤害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最终导致学生成绩差、心理状态差等结果。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不少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不少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询问甚至质问孩子的教师,却很少从自身寻找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原因,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种缺失也是导致学生从小形成心理问题的隐形根源,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步,存在隔阂,也会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心境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促进个体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思维发展不可或缺的良好环境。


学生在不良的班集体氛围中则会降低他们学习的效率,也会阻碍一个人成熟心智的发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适宜他们心境发展的舒适环境,营造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这种宽松的育人环境,更好地保留了学生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心理发展环境,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了一种理想的心理环境。
        (二)通过学生视角制定班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规范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科学与合理的班级管理规定,而严格的班级管理规定可以使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比如新学期的班规制定要从传统的教师说了算变成由学生自主决定,要在学习、卫生以及纪律方面都能作出明确的规定。虽然说,通过学生视角制定的班规与传统的班规要求大同小异,但这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班规制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日常化加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导火索之一。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自身,关注其他教师,同时也应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首先,教师要做到项项明确,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态,当学生在校表现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能在家长产生疑问时为其提供帮助,使家庭教育也能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钉钉群等方式保障家校充分沟通。其次,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家长设置一些在线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使其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最后,在进行家校沟通的同时,教师要秉持一致性与针对性原则。一致性指的是教师要关注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则是指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开导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得较为安静、内向,教师很容易忽略这一类型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乖巧,但遇到问题时不善于向教师和家长倾诉。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并耐心地与其沟通,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快解决问题,利用高效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内心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需要得到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没有学生们的学习成绩那么重要,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一旦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学习成绩必然会出现下滑的现象。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注重和加强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们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健康、乐观和开朗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141-142.
[2]廉忠华.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新智慧,2020(35):63-64.
[3]王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新课程(综合版),2018(07):2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