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单海、赵斌、郭鹏、安丹丹
[导读]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同时还应该培养人文素质等多方面。如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迫切需要提升,改善他们的人文思维以及培育人文情怀。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市   单海、赵斌、郭鹏、安丹丹  300130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同时还应该培养人文素质等多方面。如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迫切需要提升,改善他们的人文思维以及培育人文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因此需要重视推动校园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
        引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理工科学生在当前大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理工科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映,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它是外在物质文化和内在精神文化的重要综合表现。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人文精神和人文社会行为。优秀的人文素质可以让人改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目前,由于中国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历史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严重影响了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国科学院著名院士杨树子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一旦打起来就会崩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就崩。”
        二、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2.1积极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相关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表达,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形成完美人格。从而使理工科学生能够培养出一方面掌握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掌握丰富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实践情感应用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理工科大学应积极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深刻明确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传承华夏民族文化为主要核心文化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在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融合传承发展形成,具有稳定文化形态的传统中华文化。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理工科大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精神,把握中华文化伟大精髓。


进一步培养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在实现个体精神发展中成为一群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优秀精神的现代社会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中学会接受和贯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和复兴的美好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教育是理工科学生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直接途径,利用课堂综合教育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2.2努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改革
        理工科大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遵循综合理念,淡化人文学科的界限,强调努力建设综合多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师学科为核心教学内容,兼顾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突出综合性、概括性、生动性等概念,实现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同时,课程内容还需要新鲜丰富,既有宏观的整体总结,又有微观的具体案例分析;既需要纵向具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也需要横向具体领域的时代解读,要努力点面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要应用于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程度地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文化学习、课堂文化品鉴之外,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实践教育活动。
        2.3不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宝贵物质精神文化财产。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是当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文化校园环境教育具有直接塑造、涵化的特殊功能,理工科高校也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综合教育多维化校园文化,将中国优秀中华充分融入运用到校园环境和建筑之中。理工科高校教师要积极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浸润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采用历代名人经典名句或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形式给优秀校园内的建筑、道路等进行命名,建设一批富有历史传承性与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传统物质文化教育设施等;或者可以在课堂校园景观、文化活动园地、走廊校园标语、宿舍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出来,以期能起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育人效果。此外,理工科高校还需要充分高度重视新媒体信息资源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环境体系建设增光添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动力,帮助理工科学生开展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术研究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充分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中,以此为大学生优秀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搭建优质平台,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不断提高,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建设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2):11-13.
[2]李政勇,周治国,孙留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4):80-84.
[3]秦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6(07):94.
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号:20200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