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愁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比喻来——浅析多文本阅读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黄保华
[导读]

扶沟高中   黄保华
    
      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写诗就是写情感,有情感的诗才能走进读者的心灵,打动读者,受到读者的喜爱。比如“愁”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一种内心的感受,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却把愁描绘的栩栩如生,形象可感。优秀的诗人总能在诗中把自己的情感表现的酣畅淋漓,为了很好的抒发情感,诗人常常会用到比喻甚至博喻的手法以达到抒情的效果。
        一、一个比喻多如星,愁情品来也不轻
        用一个比喻写愁情常被大家吟诵的诗词有很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着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以上诗句均是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诗人把这些愁写的生动形象、凄苦悲伤,读后使人印象很深,久久难忘。
        二、二个比喻似不多,品出相思也不错
        用二个比喻写愁情:
        眼儿媚
        <宋>·王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词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结连理。
        三、三个比喻绘愁重,一往情深愁无穷
        连用三个比喻,这种手法叫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体现节奏美。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手法所无法达到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诗词凄婉绵长,充满着儿女之情,他的用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他的词音律婉转,他更善于借景抒情将情景交融。
        人曰: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的这首词作《雨霖铃》,把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写的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而又尽情尽致,读之令人唏嘘不已,泪眼婆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么此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便是他内心的独白。词是一种依附音乐的抒情载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此句以去声“念”字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显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顿觉去路之遥遥、来路之茫茫,距离可谓远矣。“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该句的高明之处,是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离别之后愁思像千里的烟波那样广,像沉沉的暮霭那样重,像楚地无边无际的天空那样阔。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暮霭,其离愁之深,之广,之重,令人可以想见恋人的神情之殷之切,离愁之悲之凉,真是用情至深。不禁让人想起琼瑶的《山水迢迢》: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消。
        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易老。歌不成歌,调不成调,风雨潇潇愁多少,愁多少。
        无独有偶,运用该手法(连用三个比喻)写愁情之深、之广、之重的还有贺铸的《青玉案》: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沉沦与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写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若问我的闲愁究竟有几许?它多的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像满城上下翻腾飘飘荡荡的柳絮,像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那样多。把抽象的闲愁化作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而且生动的写出了闲愁之广(以江南景色喻愁之深广)、之乱(以满城风絮喻愁之多、之乱)、之多(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连绵不断,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可谓立意新奇,这种手法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此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这句引来的。
        古代诗人们以他们才华横溢的五彩之笔,为我们题写了一句句宛如闪烁在星空里的群星般的“断肠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怡人耳目、涵养性情。
参考文献:
[1]贺新辉. 宋词鉴赏辞典[D].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2]丁雪竹.比喻手法的作用有哪些,百度高三网,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