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郭燕
[导读] 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产生的过程,是生命诞生的前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异,基因的重组、突变是生物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陕西省宝鸡市烽火中学   陕西宝鸡    郭燕  721000

摘 要: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产生的过程,是生命诞生的前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异,基因的重组、突变是生物变异的细胞学基础。本文对减数分裂的内容再度挖掘,整合与理解,以其作为载体进行生命教育,探讨建立在减数分裂基础之上的生命完整性,生命多样性。借助课堂教学完成生命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在探寻生命的密码时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完整;生命多样;减数分裂;染色体
        基金项目:宝鸡市教育局项目“高一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项目编号【BJXKT2016--009】
        作者简介:郭燕,女,(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人,本科,陕西省宝鸡市烽火中学,中教一级职称,主要从事:高中生物课教学与研究。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则是一个较新的教育方向。叶澜说:“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1]。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各个学校开展的并不充分,生物学教学更多还是停留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模型构建等方面[2-4],生命教育的渗透也大多在理论研究和初探[5-6]。现今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课程目标之一就是珍爱生命。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生物学科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在生命教育层次有先天性的学科优势。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借助生物教学的载体作用, 把生物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成为生物教学的常态化。本文以生物教材必修二减数分裂一节中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讲解为载体,渗透进生命教育,以帮助中学生更好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一、引言中隐含生命的完整性
        在引言的设计中,将生命诞生的完整性隐含在其中。设计如下:
        问题引入:你自己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父母的呢?精子和卵细胞可否由有丝分裂产生?请说明理由
        知识回顾:请同学回忆有丝分裂的特点?并依据有丝分裂的特点讨论上述问题。
        讨论结果:妈妈和爸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6,如若精子和卵细胞是由有丝分裂产生的,按照有丝分裂的特点,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为46,这样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就是92,这不可能!
        设疑:每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恒定的。要保证人染色体数目还是46,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多少?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为23。
        结论: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应该经过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减数分裂。
        通过这个思考推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命诞生是两个生命体共同协助才能完成,若要保持本物种的完整属性,则需要保证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本保持一致,即染色体数目要保证完整。当缺失任何一点时,生命的诞生都不会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甚至是不可能的。
        追问学生:生命形式的完整等同于完整的生命吗?学生会思考完整的生命除了生命的自然属性还应该包括生命的社会属性。构建社会属性的责任与义务则在于父母的培养与引导。学生会感悟到生命完整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二、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蕴藏着生命产生的精准性
        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了确保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联会和分离现象。借用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生命诞生过程中的精准性。
        对比精子细胞与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引导学生注意两者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学生会发现除了染色体的数目精子细胞只是精原细胞的一半,精子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也很有特色:大小形态各不相同,且精子细胞中任何一种形态的染色体在精原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减数分裂历经了怎样的过程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会推测在形成精子细胞的过程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分开了。如何确保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准确的?为了分离的准确,在分离之前同源染色体会两两相配成对,为准确分离同源染色体打好基础。利用这种方式尽可能的保证同源染色体分配的准确性。学生感叹生命准备过程的精准,体会着生命产生的奇妙,不易。引申生命精准性的思考:生命的精准何止只在减数分裂中表现,我们每天的生活,运动都是在机体准确的调控下进行的;每一个生命就是以这种精准性的生命表现形式展示着生命的丰富多彩。
        三、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揭示生命多样性的本质
        在学生构建减数分裂的模型时,有学生发现自己构建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来源组成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自己模型构建过程无错。通过讨论同学发现在这个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包括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经过这个过程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配子。学生此刻已然明白,精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越多,形成精子的类型也越丰富。
类型丰富的精子,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生命表现类型。生命多样性的产生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就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四、异常染色体行为变化内含的生命平等及意义的认知
        生命形式的完整性是建立在生命物质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虽然生物进化过程中尽可能的保证了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准确度,但是偶然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会出现异常,比如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候出现差错,没有分离而是被拉向了同一极,受精的结果会导致个体染色体数目异常,进而会出现一些与常人不同的性状表现形式,例如唐氏患儿即先天性愚型病患者,第21号染色体不是两条而是三条。可以问问学生:当我们周围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个体,生命形式出现残缺时,我们是否能坦然接受?你的态度是什么?鄙视?同情?不屑还是平等对待?一个只注重生命外在形式的个体他的生命内涵可否丰富?一个外在残缺的生命个体其内在是否苍白?这些问题可以抛给学生作为课后的思考题,也可以将它延伸至课堂外进行讨论。教师在这里的引导方向就是生命平等,任何一个诞生至这个世界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善待与尊重。无论生命外在形式是否完整。
        每一位老师都是生命教育的引导者,而大多中学生物老师将生物课的教学仍停留在纯粹的生物课教学方面,生命教育的渗透也大多在理论研究和初探。本文作者通过身体力行建议生命教育应该日常化,每天向学生渗透,用物化的实体的东西,比如借助于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实验课,课堂空间等等,可以很有效的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帮助中学生更好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以期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6):12-14.
[2]张小勇.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三步曲”[J]. 中学生物教学,2018(6):31-32.
[3]张伟华. 浅析如何通过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6(15):350.
[4]朱慧娟. 构建实物模型 巧妙突破减数分裂教学中的难点[J], 2018 (5): 32-33.
[5]赵威 . 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7):369-370.
[6]李俊. 通过生命理念的渗透实施高中生物教学[J].好家长.?2018(67):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