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琼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思源实验学校 562100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对在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道德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如教师缺乏对核心素养的认知、课堂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社会环境不够重视等展开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法治课堂;道德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核心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对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构建新颖的道德法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素养”是指由后天培养与发展而形成的,包含品格、文化、道德、艺术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性能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外教育机构探讨了“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培养人终生学习的良好素质”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也被成为“21世纪素养”。在新课改过程中,我国教育部将这一概念具体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构要着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等)。
二、在核心素养下构建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正处于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责任担当、科学实践等能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构建新型道德法治课堂,不仅满足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部门的教育要求,还能够优化传统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创新传统法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小学道德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核心素养的认知
虽然我国的新课改已经施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还是有很多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强调“升学”的重要性,授课的重点放在“考点”、“难点”之上,并没有意识到在新时代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此外,由于一些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并不能将核心素养与道德法治课程有效连接起来,出现了生硬教学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上的知识,并不能在授课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教学模式僵化。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但很多教师并没良好把握“以生为本”这一教学方针,在授课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导致“背了忘、忘了背”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教师缺乏灵活的教学思维,并不能对教材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展开,没有合理的利用社会新闻、身边时事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同学们对教材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并不强。
(三)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在学习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时难免会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忽略了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并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了“一刀切”的教学现象,导致一些同学不满足于当前内容的学习,而另一些同学则出现了“跟不上”的情况[2]。
(四)社会环境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并不需要参与。这样的教育思想明显是错误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和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需要家长与学校进行配合,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促进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家教意识低,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学习自身的不良习惯。此外,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动辄以“棍棒底下出人才”作为家庭教育的真理,影响了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在核心素养下构建道德法治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于言行中培养人文底蕴
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教师备课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使其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同学们认知的高效课堂[3]。其次,要深化教师对核心素养这一教学概念的理解,使其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出符合这一概念的教学框架,以此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教学。最后,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师生交流互动中使用礼貌用语,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生成。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信息万花筒》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此单元课程的教学内涵,并据此搭建教学框架:课堂导入——师生互动——观看视频。在课堂互动期间,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搜集信息的方式?”同学们纷纷回答:“看电视。”“看报纸。”“上网冲浪。”教师继续追问:“有哪位同学看过《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呢?”同学们的回答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家宝藏》片段。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出高质量的教学框架,不仅让同学们能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知识,还促进其人文底蕴的良好发展。
(二)创新多样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发展核心素养
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部编版的小学道德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科学探索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挖掘教材课程的教学内涵,并让同学们自行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4]。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科学探索精神。对此,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二、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设计如“探究祖冲之的生平”、“探究李时珍的生平”等学习任务,让同学们在自行查阅人物生平事迹的时候,感受其刻苦专研、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在探索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古代科学家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探索真理,自身的科学探究意识受到了启发。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采取“填鸭式”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高。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重视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通过情境教学法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5]。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在什么样的场景当中啊?”有同学回答:“在学校上课。”教师进行追问:“在学校上课是什么样的场景呢?”在同学们思考过程中,教师引出课堂主题:“在多人的场景中生活就是公共生活,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在学校上课,还有那些场景是公共生活?”同学们纷纷开始了自主探究,有的说:“广场是公共生活。”有的说:“等公交车算是公共生活么?”在情境的作用下,同学们了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公共生活,并意识到公共设施和公共生活需要人们共同自觉维护。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引入生活案例,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在分析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生活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烟酒、毒品对人们生活的危害,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新闻短片,如“23岁女子与50岁同居男吸毒、”“吸毒者图鉴”等等,让同学们意识到毒品的危害。同时,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新闻进行分析:“吸毒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仅危害了家庭的和谐,也对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吸毒者要受到罚款、拘役的刑事惩罚。”通过分析生活新闻,同学们能够自觉树立“远离毒品、远离烟酒”的健康生活意识。
4.探讨道德法治条例,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责任担当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任青少年。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渗透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到谈论当中,深化其责任担当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护地球共同责任》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让同学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危害到人类、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损害。”在教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主动提问:“老师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时教师可以讲解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优点,提倡同学们注意环保,在扔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通过对法治条例进行探讨,同学们意识到当前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被充分激发,自觉肩负起了“地球主人翁”的责任。
(三)开展多样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只依靠课上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同学们对教材内容的认知,推陈出新,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6]。
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教师组织班级辩论赛:以“无止境的发展科学是好还是坏?”为题,让同学们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正方同学阐述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能够提高种植、建筑等多项工作的效率,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反方同学则表明:“无止境的发展科学,只运用机器来运行这个社会,会导致社会成为一个没有温度的社会。”通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同学们求同存异,树立了良好的追求真理意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一方面,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技术手段,如微信、QQ、微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实时交流。建立微信家长群,不定期在群内分享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内容,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多组织社会化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与子女同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由家长起示范作用,在言行、工作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
比如,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的教学中,校方与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合作,组织“探访福利院老人”志愿者活动,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家长承担了大部分的劳务工作,比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购买生活物品等等。而学生承担了大部分的娱乐工作,比如陪爷爷奶奶聊天、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在家长、社会机构的配合教育下,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大大提高,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各项制度,还能够积极的履行道德义务。
结束语:随着新课程改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构建高效型道德法治课堂,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责任担当、法治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家长要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社会范畴内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甘宗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20(24):186-187.
[2]张常飞.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0(35):36-37.
[3]孙丽丹.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0(35):69-70.
[4]侯秀锦.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的策略[J].智力,2020(35):139-140.
[5]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学周刊,2021(01):45-46.
[6]胡连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9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