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杰
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 广东省韶关市 512000
摘要: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背景下,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传播环境知识,深化环境保护意识的责任。生物学科本身含有丰富的环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这些内容,合理渗透环境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素养的目的。本文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本文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强化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青少年,为我国主义建设储备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渗透方法
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对生物环境教育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1结合环境保护事件,挖掘课本内容开展环境教育。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时,应该对课本中内容相关环境知识进行重点挖掘,然后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大事件进行引入补充。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学生个性思维。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思维,还可以在小组内部吸收更多的信息,进而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内容[1]。
3组织小组合作过程中合理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时,适当的组织各个小组针对课本中的保护环境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联想,促进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断的养成环境素养。
4采用讨论竞赛的方式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针对课堂中开展的讨论竞赛,由传统鼓励表扬个人,变成对小组合作获得成功的激励,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教师是授课人员,小组成员也都可以作为授课人员,可以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以及表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所以,教师在开展授课时,对学生提出下面的要求:
4.1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要找到一些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内容。
4.2在课堂中应该积极的在小组内进行发言,针对环境保护提出有效的建议。
4.3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内容之后,在课后要针对本节的环境知识进行总结,在课后应该查询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事件,然后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破坏环境。根据相关的要求,实验组的学生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后,在查询到一些环境破坏的大事件之后,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课堂时间的总体安排为:讲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个小组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发表、教师总结课程内容,课程的时间安排为:20 min,15 min,5 min,5 min。
二、高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并不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要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在课堂中只是给学生讲解一些课本的知识,不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2]。
在通过4个月的环境知识和素养的学习培养之后,针对两个班级进行学习效果监测,使用的卷子是相同的,整个测试卷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问答,一部分是测试内容。
测试部分主要是根据“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课程内容,列出的10道选择题和1道客观题,题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环境素养。问卷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相关内容进行考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
开展整个实验时,针对其中的一些无关变量,都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控制,比如,进行随机抽样,在平行班中,这样不会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之前设定的内容,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相同试卷的测试。
通过开展生物环境教育实践,提高了学生环保认识,为学生生物实践水平提供了有效保证。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的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高中生物环境教育对策探索
在高中生物知识中,有很多和环境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的开展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环境进行更好的认识,使得学生可以将生活和环境保护进行联系。
一方面,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一些信息,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提高自己的解决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的进行环境保护,可以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吐痰等。
另一方面,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可以有效促进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环境教育通常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主体充分展示。教师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做到言传身教。
1.利用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环境教育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活动,加强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有效的开展实践中提高生物学习效率。教学前,教师收集与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课堂中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也能推进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养成了实践习惯,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2.探究性教学,开展环境教学
环境教育不应过于局限在课堂,生物学科更是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教师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更多学习体验,加强了学生环保能力。生物课堂中,探究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优化教学内容,这样学生通过探究,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加强了学生实践水平,利于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生物知识进行实践转化,从而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积极助力作用。例如: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要让学生掌握细胞多样性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于生物的影响,通过假设的方式,若生态出现问题,会产生如何影响,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做出探究性判断,同时找到解决对策,结合探究性学习,学生加强了对于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3]。
3.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生物教学中,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是必要的,环境保护活动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在真实的情境中,要让学生提高环保能力。例如,结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继续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最终让学生明确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从而加深对于细胞多样性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提高对于生物保护的认识,进一步为生态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学生更加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新军.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30):53-54.
[2]肖最勇.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及其法制教育的渗透[N].山西青年报,2017-10-28(012).
[3]周兵,王笑笑,付雪萍,胡家会.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切入点[J].生物学教学,2019,44(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