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200
增强中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属于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素材内容。而乡土历史、地理素材极其富有地方特色,往往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虽然被学生日常所见所闻,但是并非真正了解和熟知。
《地理课标》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侧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历史、地理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因此,乡土历史、地理素材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沃土”,是一片希望的田园。
一、乡土历史、地理素材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然建立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家乡,才可能热爱家乡,才能自觉地为家乡作奉献。因此,在初中各门学科中最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情的途径,莫过于地理课堂中引入的乡土历史、地理素材的教学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结合教材章节内容的教学进程,引入相关联的乡土素材的学习、了解和讲述。例1:在初一上册学习到“板块运动”时,要提到“东非大裂谷”,称之为“地球的伤疤”、是美妙的地质奇观。而能够与东非大裂谷相媲美的还有攀西大裂谷,(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裂谷是陆块分离的地方,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攀西大裂谷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云南省交界处的南高原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崎岖,资源丰富……攀枝花市正是位于攀西大裂谷里的新兴城市。虽然建市历史仅五十年有余,但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叙述,就涵盖了现今攀枝花市的辖区,而且历史还可追溯到更久远的上古“三皇五帝 ”的颛顼时期。
例2:讲到“人口”方面内容时可引入“攀枝花市”是一座“移民城”。开发建设之初,从全国各地汇集了二十多万“好人好马”建设大军,直到今天,是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劳动力净输入”城市。在攀枝花,“没有外地人”之分,口音是“南腔北调”、饮食特色是“东西南北风味”。
例3:讲“民族”风情多姿态多彩:是多民族的世居、杂居之地。民族语言各异、民族服饰、“火把节”、“约德节”等精彩纷呈。
例4:讲“交通”的“蜀道不再难”:可引入“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驼铃”与驿站;穿山越岭的成昆铁路及复线,“京昆高速公路”的车流不息;
例5:讲“资源”的“得天独厚”:钒钛磁铁矿、光热资源、珍稀生物资源、森林、河流、水力资源等等;
例6 :讲“工业”成就:有“象牙微雕钢城”、“高坝平湖”的二滩飞瀑。
二、收集、感谢知乡土地理素材,磨砺和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
常言:“苏铁开花,哑巴说话。年年开花的“攀枝花苏铁”被誉为“巴蜀三宝”(另:自贡恐龙化石、大熊猫)之一。
”通过参观苏铁植物园,可以获得植物学、生态学等知识的科普机会;组织学生游“颛顼溶洞”,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岩溶(洞)景观的精美绝妙,接触地质学、声光电技术等科技魅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艰苦的学习,不仅让身体得到了锻炼,还磨炼了毅力,培养了吃苦的精神。
三、乡土素材教学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了。”乡土历史、 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攀枝花市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于1965年3月4日亲自批示建立的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区”,因为当时战备保密的需要,被称为“渡口工业区”。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真切地了解“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历史,聆听到“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前辈攀枝花人的故事。
乡土史、地素材纳入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地理课堂教育更灵活、更生动。它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教育空间自由飞翔,让新鲜空气充盈身心,找回自在的感觉,生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爱学地理,乐学地理,把地理当成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 。
再比如,让学生寻访家乡的本土风情:游览攀枝花市“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由市郊的彝族贫困村落向繁花似锦的度假胜地华丽转身),“观新山梯田景区,寻米易千年乡愁”(僳粟族同胞一步跨千年,由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迈进)。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在西昌市的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通过对比,感受家乡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进而产生立志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乡土历史、地理素材使学生感悟到地理与大自然、与社会、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并把已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乡土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放飞。如引导学生总结出攀枝花市的地形特点:以“山地为主、间杂河谷小平原”。要求学生分析这种地形特点对攀枝花市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经济方面的影响:(一)、优势:大山大水的山水园林地貌,可开发户外登山探险游,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为建设“中国钒钛之都”提供保障;(二)、劣势: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建设难度大。(三)、“山高谷深”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呈现气候类型立体分布的特点:“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高十丈,大不一样”的植被分布景观;形成不同海拔的区域布局有不同农业生产部门) ;(四)、地形和气候对河流又造成哪些影响?
四、乡土地理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初步懂得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
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开始由“钢铁工业城市”向“阳光康养城市”转型:充分利用“攀西大裂谷”的“海拔高度、温度、干湿度、空气洁净度、优产度、社会和谐度”等禀赋,进行全新的资源大开发,致力于发展康养旅游业等“朝阳产业”。每年的冬春季节,老年人象“候鸟”一样结伴到此过冬。攀枝花市的冬季光热资源在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是“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休闲“养生谷”。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一方经济的提速和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践行着“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家乡正在彰显出“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美好画卷。
乡土历史地理作为素材,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使学生能亲身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并逐步养成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达成“人地和谐”的共识,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