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石云霞
[导读] 语文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石云霞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小学    435300
        摘要:语文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措施,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边知识互动,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为题,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紧密联系,使的学生融入课堂积极学习氛围中,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与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但是,许多老师认为语文只需要被学生记住,这使学生对语言学习持消极态度。在此基础上,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得学生学习水平可以得到不断优化。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正如,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只有建立在科学的课堂目标上,才能为有效性课堂产生奠定良好的教学开始。课堂目标作为师生教与学共同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教师必须舍弃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学习参与兴趣、学习最近发展区等方面,系统化掌握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的客观性。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着自己深刻理解,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与重组,这样将保证既实现教材编著者核心教育诉求,也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
        例如,在设计《观潮》目标上,第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第二,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第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过程与方法——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设计阅读情境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师设计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地积极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做到有效地理解语文,深化课文中心思想,从而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目的。
        例如,当我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山间漫步》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秋天风景的美丽图画,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描写秋天风景的古诗《山间漫步》。然后通过轻音乐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这样将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感觉。随之我再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在阅读情境下,感受诗歌美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古代诗歌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其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渐成为学习主体,那么在创设阅读情境基础上,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良好的知识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化课文内涵认识,从而提高课堂的阅读教学。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关的情境问题上,不能将问题设计太详细或太多,这样导致学生有效学习的节奏性。那么教师只有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仔细分析学生在阅读情境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同时,为了加强全体对诗歌的理解,以自己的感受来阅读诗歌,那么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的开展情境提问,促使各小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回答教师的问题,同时也将带动后进生的阅读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深深的秋色和诗人表达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改善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重视课堂互动
        首先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有些教师对待学生严肃,对待工作认真,像长辈一样对学生谆谆教诲,但是这种教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而有些教师和学生之间像朋友一样,性格比较活泼,两者之间进行对比的话,明显性格比较活泼、愿意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会更受学生欢迎一些,这些学生更愿意在性格活泼的教师的课堂上听讲,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和学生多进行交流,在课堂上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
        例如,在《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这一课的内容当中,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口语交际,非常适合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而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春游去哪儿玩”,对于学生来说出去旅游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而且学生会对春游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有自己对春游的一些向往和憧憬,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个想法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说话,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在学生的学习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教师也要重点重视这一章节的内容。
        四、拓展课外知识
        通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才能够让学生在考试当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课本上的内容非常有限,相对比较片面,因此学生会觉得非常枯燥,可能会丧失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好相关准备,会让教师更辛苦一些。
        例如,在《纸的发明》这一课当中,这篇课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关于纸张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因此文章的知识性非常强,那么相对会缺少一些趣味性,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印象非常平淡,虽然学生可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教师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多寻找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下载关于制造纸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纸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视频上,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讲课也会更加的轻松。
        参考文献:
        [1]左臣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