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任务群背景下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研究和反思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王辉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课标下教育的基本方针。
        王辉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河南省信阳市  46515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课标下教育的基本方针。在中学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中,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有利支持。基于此,本文将在文学阅读任务群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任务群;多元化解读;文本教学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在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大胆提出个性化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利保障,也是对阅读任务群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但在具体教学时,因为解读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反思。
        一、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切入
(一)文本语言的解读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表达,如同食物的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有的清澈见底,纯洁朴实;有的惊涛拍岸,波澜壮阔;有的细腻如丝,清新淡雅;有的红花绿柳,娇艳迷人;有的朦胧模糊,如痴如醉;有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其多义性的表现,无边无涯;暗示性的表达,似有非有。姑且不论算命先生的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引无数遐想;单就一个“好”字,足以令人“误入歧途”。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这个不好做吧。”给对方的感觉是,这件事情不容易做,做起来很麻烦、很困难;但其不知,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这样做不好。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边城》,最后部分作者写道:“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们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里的“明天”应如何去理解,是第二天?还是不知道哪一天?又或者代表着一种希望?学生会对文章产生无数的遐想。
(二)文本内容的解读
对于一部著作,它可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如《三国演义》里,既涉及了天文地理,又包含了琴棋书画;既有诗词歌赋,又有韬略兵法,集建筑、医学、哲理、历史等内容于一身,因此,在学习时,需要学生注意把握具体文本的内容,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文本进行细读,详细透彻的明晰文章的主旨。
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荷塘月色》时,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表面看起来,它只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表达,也是作者观览荷塘的缘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是外出散心,平复心绪。但通过进一步细读我们发现,作者由墙外马路上孩子的欢笑,妻子拍着闰儿哼唱,以及打破宁静的蝉声和蛙声等荷塘周围的事物联想到采莲的事,产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让读者认识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不是烦躁这么简单,而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失落感,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彷徨。
但从其他角度出发,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对作者联想到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都是在反映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自己爱情的不美满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学生认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是对相知相许爱情的想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失望。这种解读,理论上是成立的,抛开考试不谈,单纯从作品鉴赏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懂得将不同事物联系到一起,并发现共同点,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反思
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使学生丰富了头脑,增强了感受,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风险。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呢?
首先,教师要承认文本或作品主题的多元性,要引导学生发现阐释文本或作品的“多元主题”,懂得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单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教学应承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或作品进行解读,既要肯定作者的价值取向,又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取向,要让学生清楚时代的不同,各自的价值取向就可能不同的道理。但同时,对一些文本的解读,教师就必须要有鲜明的态度。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决不代表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正像一位学者所说:水凝固了是什么?说“冰”、说“雪”是对的,说“冬天”、说“白色”的似乎也行,但如果说是“土”、是“木”,那就不一定有道理了。多元解读,不代表肆意发挥,无论是从语言、内容还是中心思想切入,其方向都要正确,在做到“多元化”的同时,不跨越“边界”。过分的随意自由,会物极必反;个性可以鲜明,但不能偏离主题。南京师大魏南江先生说:“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王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懦弱的王子,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忧郁’‘犹豫’的王子。”退一步讲,即便每个观众眼中的汉姆雷特各不相同,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绝不可能变成唐吉诃德。多元解读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因势而发的促进和客观理性的评价,学生往往难以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就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科学建构,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该否定的就一定要否定,这一点特别重要,对于正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解读往往会很肤浅,会违背社会公德,社会良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且审慎地进行引导,比如:对于《药》,有的学生解读为我不喜欢夏瑜,因为他不能审时度势,却逆势而为,算不得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如果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必须有度,就像皮筋儿一样,用力过猛就断了。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具备的同时,也有为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贡献力量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需把握时代脉搏,一方面要弘扬民族文化,切不可因为鼓励多元解读而放弃对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意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对阅读任务群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但同时也要注意立足现实,避免因发散性过强而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并作出正确的引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身能力。  
本稿件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阅读任务群教学研究”(2020YB13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夏梦.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徐洪菊. 简析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