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性学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姜文秀
[导读] 在把握数学教材知识逻辑起点和摸准学生生活经验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
        姜文秀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九中学    830001
        摘要:在把握数学教材知识逻辑起点和摸准学生生活经验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热身运动”,从知识、思维、方法、思路等方面,为学生做好准备性学习,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准备性学习   知识  思维  方法  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在学生学习中养成的各个习惯中,课前准备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之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学生的课前准备是使每位学生调整自我的状态,达到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学习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小学数学课前准备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准备性学习,即课前预习更是会让我们的学习新知的过程事半功倍。
        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同一内容的新知识时,对新知识的认识程度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让有差异的学生去顺应或同化同样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有较大差别。这是导致同样的老师,用同样的时间,教同样的内容,会形成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性学习,将学生有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尽可能地调整到大致相同的层面上来,然后再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是解决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成绩形成较大差异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把握数学教材知识逻辑起点和摸准学生生活经验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热身运动”,从知识、思维、方法、思路等方面,为学生做好准备性学习,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做好知识准备。一般来说,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可以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得到新知识。所以,要学好新知识,一方面要复习好前面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预习好新知识。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效率就会更高。我们要找准新知识的支撑点,分析衔接新旧知识的知识要素,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回顾那些与学习新知识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再让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是能够衔接新旧知识的知识要素。通过这些知识准备,可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拾级而登。
        2、做好思维准备。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所以培养小学数学思维和帮助他们学习数学及其重要。做好思维准备就是要确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点和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顺序。目的在于为学生指明探究新知识的思考方向和顺序。减缓思维的坡度。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时,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顺序,做好思维准备:思维起点是相同分母的分数才能直接计算;思维方向是要把不同分母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思维顺序是先通分,然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就会循序渐进,有序地向着先将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计算的方向和顺序进行思考了。
        3、做好方法准备。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从而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们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目的是为学生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好方法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于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能够较容易地推导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做,比让学生自己盲目地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4、做好思路准备。教学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面对问题无从下手,一下子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应帮助学生做好思路准备,引导学生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迁移到复杂问题中去,从而使得复杂问题也能够得以顺利解决。例如,在让学生解答“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这一问题时,有些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一下子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这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画好的圆周上均匀摆上2个(或者3个、4个、5个……)红三角形,再在每两个红三角形中间摆一个黄三角形,看能摆几个黄三角形,并思考讨论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讨论,找到了规律,明确了思路。在为学生做好思路准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解决上述这类实际问题时,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当然,不是所有内容在教学时都需要进行准备性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决定是否需要安排准备性学习。一般情况下,对于知识起点高、思维难度大、方法难把握、思路不顺畅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准备性学习;对于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知识经验相对滞后的学生,也需要安排准备性学习。通过准备性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对于预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会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优先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