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云
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第三小学 515347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再加上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网络环境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已经不再是梦想。因此,为了可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新课堂
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强化对网络技术的运用,高效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并将其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着力打造语文教学新课堂。
一、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必要性分析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因为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习惯性的利用灌输式以及填鸭式等方法来对知识进行讲解,将理论知识被动且机械的教师给学生,最终导致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借助当下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课件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全新的课堂的体验,让学生可以从以往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做到高度集中,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抽象的文字会变得非常生动且形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对策分析
(一)利用网络技术制作教学课件
现阶段,虽然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好,并广泛的应用在了教学中,但是,因为网络中信息量很大,内容非常丰富,使得教师无法精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利用网络技术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无法将网络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可以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考量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网络技术来制作课件,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比如:教师在对《秋天的图画》一文讲解期间,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结合课文内容,合理的制作课件,为学生播放动态的画面,将秋天的图画直观且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课文内容的呈现可以更加立体,保证学生在观看画面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秋天的萧瑟,仿佛置身于秋天,从而了解文章所描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的句子和字词,熟练掌握课文所应用的修辞手法。同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也会快速内化课文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生的提高。
(二)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教学的层面分析,开展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对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解读,明确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因此,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和理解较为困难。并且,如果教师知识单一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根本不能做到切身体会,无法更透彻的理解文章。因而,为了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一教学弊端,打造高效的小学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强化对网络技术的利用,科学整合网络资源,让其作为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保证单调的知识讲解可以变得有趣且生动,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比如:教师在对《桂林山水》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网络上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在拍摄者的引导下,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游览了以便桂林山水。借助这种直观观看的方式,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会变得非常生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美,体会桂林山水所彰显出来的美丽。
(三)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学生困惑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期间,除了要合理的对网络进行利用之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来交流。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微信或者QQ等社交软件,随时与教师或者同学交流,及时解决存在的困惑或者问题。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确保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到学生现存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促进学生进步。此外,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综合而言,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将语文学习的更加透彻,必须要对自身的内涵进行丰富。因而,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托于网络环境,积极的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优化,有效的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为学生创设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十足的教学环境,进而为小学语文新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瑞芳.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07):96.
[2]董淑琴.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对策分析[J].新课程(上),2019(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