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黄惠娥
[导读] 现代教育需要增强教育理念,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黄惠娥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德兴小学   广东 梅州,514000
        摘要:现代教育需要增强教育理念,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改革,而劳动技术的教育也不断地进入到小学劳动课堂之中,教书育人的模式也越来越积极地得到了具体的实施。但是在进行过程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制约了教育的进步,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探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模式的应用,希望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创新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模式;劳动习惯养成
        前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很长远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要对其它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培养学生树立完善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品行和道德修养,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技能。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学生的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之中占比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将劳动技术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更加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本领。
一、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
1.1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劳动能够促进孩子的智慧,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够形成聪慧敏捷的能力。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之中,人类的手和脑的相互协作,更能够增强孩子的协调能力,让孩子掌握劳动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让孩子学会手脑并用,让孩子的发展更加完善,智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是受益终身的事情。
1.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在文化课程之中才能够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很多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不管是在美术还是在其他的课程之中,都能够遵循一个审美的规律,劳动课程也包括很多的生活美、自然美,将这种劳动技术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美。
1.3体会劳动的价值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去承担家庭劳动,基本上由父母或爷爷奶奶承担家务劳动。虽然教育部要求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但很多学校劳动课程没有按时按量进行开展,孩子的劳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即使有开展,但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之中,把劳动课变为纯粹的理论课,没有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并没有参加各式各样的劳动,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也就不能够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在劳动创造中,人们是能够体会到快乐和思考的,以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活价值,让生活变得更积极、更向上、更有正能量。同时,劳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让人的体能得到加强,也能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劳动果实也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避免孩子出现不劳而获的思想,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1.4培养孩子的素质
        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也可以从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有些学校很多学生出现破坏公共财产、乱扔垃圾的行为,其实这就表现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底下。劳动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大显身手,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的性格,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只要自己进行过卫生的整理,就不会再乱扔垃圾。劳动课程能够促进孩子道德修养的提高,不至于成为性格偏激的人。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2.1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社会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学生在社会上进行劳动的时间较少,学校也雇用了清洁人员,为学校的整洁贡献一份力量。校园洁净了,但是在此过程之中,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因此不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劳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之中,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分配给学生。


2.2开发特色种植课程
        为了打造劳动技术的教育体系,可以在班级发展种植课程。比如在校园内设置一些种植园,种植谷物瓜果,或者是花卉,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学到一些种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教授,学生亲自进行种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之中,这样学生在种植过程之中,既可以学到一些相关的劳动技术,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2.3构建多彩课程体系
        不断的促进劳动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可以构建多彩课程体系。在不同的体系之中,学生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加入到一些创意性的劳作之中,比如说手工编织、橡皮泥、舞蹈、书法等,这些创意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劳动的意识,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之中,而且也可以作为一项课程,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业余生活,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2.4利用榜样作用
        随着新课标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劳动教育要不断改善其原来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小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学生们的榜样就是老师,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在教授的过程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进行劳作,将同学们引入劳动的道路上。教师在劳动教育时也要为大家讲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亲自加入到实践之中,示范给学生如何种植瓜果蔬菜,如何去进行劳作,这样学生能从教师这样的榜样身上学习到劳作的力量,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劳作之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5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虽然说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但是还是要注重劳动文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让他们自己积极去发挥自己的劳动主动性。可以对他们进行评优评先,争做劳动小能手,并予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或者是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在竞争者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培养自己的劳动主动性。
2.6促进家庭劳动
        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在学校,这种劳动机会较少,大部分都是学习时间,而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能够灌输给学生劳动的理念,成为一个爱劳动的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家务,比如说扫地、拖地、洗碗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2.7进行定期劳动教育
        教育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脱离了实际的需求,这种劳动教育是没有办法继续发展的,这样培养的人才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一定要将劳动技术和教育不断的融合,在学生的劳动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主题教育,比如说植树造林,可以做一个环保专题的教育,紧跟着时代,让学生在植树的过程之中,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也不断丰富,认识到这种环保的理念,并且贯彻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之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上所有的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如果一个人想要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而获得财富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这种教育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劳动意识,变得更加勤劳,在生活中也能够得到不断加强和应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以后的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萍颖.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意教学策略分析——以超轻粘土泥塑微项目为例[J].考试周刊,2021(04):19-20.
[2]任惠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1(02):174-175+178.
[3]马德.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开展研究[J].新课程,2021(01):28-29.
[4]刘海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0(A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