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施金汉
[导读] 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施金汉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    530300
        摘  要: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充分领会事物的美。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开展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美术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艺术类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思想和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作品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选择的美术作品对高中美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通过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一、提升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看艺术作品的价值,而没有重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念[1]。例如,当一位教师问学生《蒙娜丽莎》好在何处时,没有学生能给出一个有价值的答案,大多数学生会说“因为它很贵”。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也是学生缺乏审美能力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二)创造民主的审美教育环境
        民主是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的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应重视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美术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除了要设计基础知识讲解目标外,还要为学生设定审美能力发展目标,使学生在内化美术知识的同时,形成审美意识和能力[2]。例如,在讲解“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审美目标,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雕塑,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雕塑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二)分析作品创作背景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学生只有创作背景有所掌握,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美”在哪里,感受到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3]。例如,爱德华·蒙克的《尖叫》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杰作,天空中的红色和黄色,就像日落一样,画中最突出的人物从面部表情和衣着都无法看出性别,双手托着脸颊似乎是在叹气,又像是受到了惊吓。但是当学生们知道这是1883年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的真实场景,深刻感受到了画中表现的惊恐,从而真正体会到了这幅作品的“美”。


(三)引导学生内化能力
        鉴赏和审美是学术中的专有名词,但是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单纯停留在教育领域,而是应该延伸到其他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内化,体现美术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4]。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将生活与美术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美术元素,增强美术教学的生活气息。教师在讲解工艺设计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寻找校园中的设计艺术,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
(四)增加美术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审美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美、感受美[5]。例如,在讲解“美术的曙光——史前与早期文明的美术”一课时,教师可以留出10分钟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交流,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作品交流会,让学生分组欣赏美术作品,评选出表现力最强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突出美术课堂实践性
        美术学科往往呈现出艺术强的特点,这表明了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方法。高中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突出课程教学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课程环节,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也使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再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将审美感知付诸实践,使学生了解美术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人性的崛起——文艺复兴美术”一课时,文艺复兴美术突破了中世纪美术样式的束缚,创造了新的绘画式样,是美术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的体现。对此,教师需要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美术的特点,促使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历史学科知识入手,鼓励学生积极收集资料,探讨文艺复兴时代特点,调动学生的实践兴趣。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布鲁内莱斯基的早期作品——佛罗伦萨大教堂、安德列·韦罗基奥的《统帅科莱奥尼》、菲利波·利比的《圣母子》等,通过不同的作品形式,使学生对美术发展史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包括素描学、色彩学、透视学等,以及体会美术家体现的人文主义,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传授正确的审美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艳娟.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6):204.
[2]王培宏.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42):63.
[3]杨建华.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魅力中国,2020,(27):140.
[4]董红梅.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20,(42):333.
[5]李绍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8):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