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子萍
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幼儿园 510800
摘要:绿色生态理念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理论以及案例的分析,在简要阐述审美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以及绿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绿色生态背景下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绿色生态;审美能力;幼儿教育
引言
绿色生态背景下,能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通过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对幼儿进行陶冶和熏陶,能够帮助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审美心理结构,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审美能力培养对于幼儿成长的特殊意义
(一)审美教育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幼儿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在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想象能力方面抑或是在自制能力方面都相对较差,这就导致幼儿在接触事物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个人情感与兴趣的控制。而审美教育正好就是以美好的事物以及一些具体鲜明的形象对幼儿展开教育,它不仅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征,更重要的相较于其他教学科目,它具有可感知性的特点。此外,大部分审美教育都是依靠情绪的调动以及情感的熏陶来打开参与审美教学的心灵大门,对于幼儿来说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兴趣共鸣。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使得幼儿在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另一方面在没有强制要求和压抑氛围的 情况下,幼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美,从而从中得到收获和教育。
(二)幼儿期是个体艺术才能显露的关键时期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其视觉以及听觉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视觉形象的识别能力以及记忆能力还是对于音乐与声音的感受能力都相对较强,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专业的幼儿教师都应该通过开展相关的审美教育活动来不失时机地向幼儿进行艺术才能的启发。而在具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不同幼儿在艺术素养方面存在的个体差距,更要关注不同幼儿在不同艺术领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换言之,审美教育一方面需要面向全体幼儿,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幼儿的及时发现与重点培养。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幼儿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
通过研究相关的幼儿教育资料不难发现,“人格健全与完善”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来说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在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到各种审美活动之中来发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你,从而帮助幼儿的内心情绪与外在形式实现同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也会产生十分丰富的审美愉悦感,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幼儿人格与健全幼儿人格的过程。
二、绿色生态理念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理念
所谓的绿色发展实际是在现代社会中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就已经蕴含了十分系统化与完整化的绿色生态思想。其中比较典型的属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体系任务万事万物与人类自身其实都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且人类本身从本质上来讲与大自然是相通相融的。而道家的思想家们推崇的“道法自然”思想则是主张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实际上都是也是必须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人类在整个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利自然而非对抗自然,所谓的“道”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类对自然欲求的一种顺应。而佛家思想中所追求的解脱指的则是对万物的爱护,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平等的生存的权利,众生都是平等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理念,即儒家、道家以及佛家其实都一致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古代先贤们的思想精华为当今的绿色生态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智慧源泉。
(二)现当代的绿色生态理念
当前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始逐渐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重视。而各部门在不断探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绿色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绿色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基础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符合根本利益的发展要求。新时代更是强调统筹发展并尝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近几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逐渐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摆在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上,换言之,绿色生态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丰富。
三、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培养幼儿对于美的感受和兴趣
感受美、了解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所谓的幼儿审美教育实际上指的就是培养幼儿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幼儿对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共鸣。培养幼儿感受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认识美以及追求美。与此同时,在培养幼儿欣赏美与感受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幼儿创造美与表达美的能力。尽管幼儿阶段的审美教育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但也要充分抓住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来引导幼儿通过认识美以及运用美来改善自己、改造世界。
(二)传授给幼儿基础的艺术欣赏技能与知识
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教育形式,在幼儿审美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和思想冲击是现实中的美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在艺术活动以及艺术作品的影响下会逐渐改变或者重现形成对于周围事物甚至对于整个外界的新的认知。与此同时,要想发展到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因此,在对幼儿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向幼儿传授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比如音乐、绘画、舞蹈以及手工作品制作等技能,这些不仅仅对于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 表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活跃幼儿思维,提升幼儿自信心等也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绿色生态背景下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创建绿色生态环境,让“美”点亮幼儿心灵
无论是绿色生态意识的培养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松完成,也并非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要想让幼儿从小就能够自觉养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需要对其实施渗透教育。所谓的渗透教育就是将绿色生态理念以及各种美好的事物都体现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和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提供审美引导与思想引导。因此,在绿色生态背景下,要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品位,与此同时又能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园以及相关的幼儿教育参与者首先应该从创建绿色生态的幼儿园环境入手,一方面幼儿园的室外环境要最大限度地与大自然进行互通互融,为幼儿营造充满了自然美的幼儿园室外活动环境,此外也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并通过大量种植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既能够营造不同的景观类型,又能够创造出真实自然更像类似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能够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针对于室内空间则要更加开放和舒适,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且充满美感的学习与娱乐环境。
比如,作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在设计与创造幼儿室外活动空间的时候,可以尝试为幼儿创建一个“生态园区”。在整个“生态园区”中既包含流动性的水池,池塘里还可以放养一些无害的小动物,比如金鱼、乌龟等;还可以种植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包括睡莲、芦苇和菖蒲等能够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还要包含由各种陆生植物通过不同的搭配营造出来的景观,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内的植物类型要尽量保持多样性。在日常的审美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孩子们前往“生态园区”进行写生活动,并且还要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写生,比如春夏植物繁茂的时节和秋冬植物凋零的时节,生态园区所呈现出来的景观也是不同的。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写生,能够引导幼儿自发主动地去深入观察不同景观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类型,而教师则可也趁势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生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态问题。
(二)借助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始终是其最感兴趣的东西,而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也表明只有兴趣才能够推动幼儿获取更加高质量的学校效果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和美术进行合理的融合,即美术游戏,让学生在美术游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尽管当前阶段整个社会都在大力推崇绿色生态理念,但是该理念对于年仅几岁的幼儿来说,无论是在认知层面还是在理解层面始终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教师如果坚持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的话,不仅仅无法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甚至还会导致幼儿对整个绿色生态理念产生抵触与厌恶情绪。因此,在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尝试采用更加充满趣味性的手段与方式,从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和优势出发,通过借助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来提高幼儿参与相关审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审美教育的实质其实还是进一步开发与挖掘幼儿的内在潜能,而美术游戏则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幼儿审美实践能力与自主创造美的能力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以一种更加积极和饱满的状态参与到相关的审美活动中,进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幼儿能够真正从中有所启发和收获。
比如,结合当下绿色生态的社会背景,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组织幼儿参加主题为“植物绘画”的美术游戏活动。幼儿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校园,观察校园中有的绿色植物。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进行仔细观察,其中包括不同植物的颜色,有的是深绿色,有的则是黄绿色;不同植物的特点,有的植物有花有果,有的植物则只有叶子。在观察一段实践之后,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绘本拿出来,让幼儿再次通过观察仔细思考绘本上的植物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肯定会争先恐后的说“小草是绿色的”、“薄荷草是绿色的”、“花朵是红色的”等等,然后让幼儿对绘本进行填涂,在填涂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幼儿对于外界的了解。然后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画下来,并从中挑选出植物本身的颜色进行填涂,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奇形怪状的,比如“三角形的月季花”、“长方形的荷叶”以及“黄色的枝干”等,对于幼儿这种大胆的具有创造力的作品,教师应该加以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完成画作之后再次观察各种植物的特点,并向幼儿介绍不同绿叶植物之间的互相搭配以及不同植物对于环境做出的贡献,既能够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又能够向幼儿渗透环保意识。
(三)组织家校合作,丰富幼儿绿色审美实践活动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是提升幼儿的审美品位,仅仅依靠幼儿教师一方面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阶段大部分幼儿园都是非寄宿制的,换言之,与孩子接触与相处时间最长的还是孩子的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且幼儿天生对于自己的父母就充满崇拜心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且长远的。由此可见,在绿色生态背景下,要想实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幼儿教师创新设计更多更有趣的审美活动引导幼儿对于一些基础的审美技能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来自幼儿家长的配合。作为幼儿父母既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与孩子实现共同进步与共同成长;更要积极与幼儿教师配合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加轻松和谐以及充满美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熏陶幼儿的审美品味与艺术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联合幼儿家长定期开展“环保时装周”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与父母共同参与其中,第一步需要先结合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找寻出一些已经不用的废弃物,比如塑料袋、饮料瓶以及过期的食物等。之后家长需要引导孩子与自己共同思考如何同这些废弃物设计并制作成一件好看的“时装”,比如通过带领孩子共同参考一些时尚杂志以及一些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取灵感,且父母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与保留孩子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及时记录下孩子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活动开展得时候,孩子们则需要穿着自己与父母共同用一些环保材料制作的衣服进行走秀展示,教师与幼儿父母以及幼儿自己都可以从所有得时装作品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通过定期开展这种环保与时尚结合的小活动,既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又能够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总结:开展审美教育必须从个体的幼儿阶段就开始,因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决定一个个体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于其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媛 .基 于生活 化的幼 儿美术 教育研 究[J].教育教 学论坛 ,2016 (25).
[2]朱新华勘 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讨[J]大舞台,2016(01).
[3]景清华.基于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尝试[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7(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