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琪
福建省泰宁县金湖幼儿园 福建三明 354400
在“3+1+1”的周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快乐玩色课程实践研究中,教师围绕主题活动,创设体现主题元素的游戏环境,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通过游戏呼应与拓展学习经验,将“色彩”和“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进行艺术表现,激发幼儿对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体验。在玩色活动中,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探讨实践。
一、多样材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激发孩子对不同的人事物产生兴趣专注。只要孩子们在课堂中对发生的事有一颗好奇心,能够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并在自己亲历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宽松学习的快乐,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对幼儿所从事原来活动痴迷,产生兴趣。
玩色活动是一种手眼脑三合并用的体验操作活动。一只瓦罐、一块石头、一个纸袋、一把稻草、一堆木屑,多种多样的工具和奇、新、特的材料,都会让幼儿产生兴奋,能够直接激发幼儿的体验操作欲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奇发异想。教师发挥地域的优势,根据幼儿的认知,提供操作方便简单又丰富多样的材料。这样小朋友在材料选择上机会变多了,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对这样的活动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泰宁桥灯”一课,教师从毛竹编织厂去收集零碎的竹子的根、丝、篾、条、枝、叶等等不同材料。教师把这些不同的类别的材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进一步加工升级到半成品状态,然后根据需要把它们摆放到孩子们的美工区域。经过老师的智慧,孩子身边有了多种材料,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造好灯笼框架,采用蓝绿红黄这些漂亮的水粉颜色,用笔涂一涂,拖一拖,滚一滚,摸一摸,刷一刷,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自由奔驰,产生愉悦,造出不同的颜色的灯罩,再利用板凳将灯笼串在一起,变成著名的“泰宁桥灯”。
二、创设情境,调动激情。
式样多变的玩色活动,它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接受新生事物更加主动,更加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持续耐力,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具有挑战性的玩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材质不同和采用不同操作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感染孩子们的情绪,让幼儿入境主动参与。如:在上《毛毛虫造房子》一课,教师创设下着大雪,天气寒冷,毛毛虫冷得发抖,要给毛毛虫建造房子的情境。教师一边引导孩子使用小布条,毛线玩色活动;一边观察活动进展情况。当教师发现幼儿用线拖画住房的线条粗度不够时,就告诉小朋友:天气确实太冷了!不要让虫子冻坏了,大伙儿赶紧把毛线的用得多,布得密一些,再大风再大的雪,也进不来。同学们听后,生怕让毛毛虫受冷挨冻,一只只小手一个劲一个劲地弄啊弄啊。经过一番折腾,房子弄得很密实,教师大为赞赏进行表扬:线团很浓密,房子很坚固,好暖和的房子哟,我们的虫虫再也不会受冻了,感谢小朋友们,你们做了一件好事。小朋友得意极了,参与活动积极性就更高了。
在《小动物行走》一课中,教师就创设特定的情境来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故事不同角色,教师一边在课上讲述,一边使用肢体动作进行操作示范:在一个黑色的夜晚,一只老鼠贼溜溜出来寻找食物,悉悉索索……突然听到“咪咪咪”声响,老鼠听到这个天敌的声音很害怕,“叽叽”地溜一下子溜走了。教师马上在课前布置的画面上画出一条老鼠,后面留下溜走的痕迹;老师又扮演小白兔,只见小白兔要给老山羊送南瓜, 小白兔蹦蹦跳跳地离开了自己的“家”,老师拉着一条毛线又点又画;小狗熊挂着一个大肚子一摇一摆,也来到草坪上,教师把线条左右摇晃,变成了锯齿线。
小黄蛇也爬了过来,粘着地上拖着长长的身子一扭一扭过来,一长条波浪形线条就跃在纸上啊。在特定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同时增添了课堂活动的情趣,充分地激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兴致勃勃,积极活跃。
三、画面辅助 ,体验乐趣。
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实物和图形,对于促进幼儿记忆的增长,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因此,在幼儿玩色活动时,教师要根据玩色活动的不同情境,在区域内每一个孩子画纸上准备相关的画面与图形。这些导向性的提示,会唤醒了幼儿原先心里的回忆,为孩子创造新作品,铺垫丰富感性经验。在绘画时教师经常给画面做个轮廓支架,有的给个四边形的,有的给个椭圆形,有的给个“忠”字形,有的给个花边……轮廓支架各不相同,给画面做个轮廓支架,让画面比较饱满。幼儿园在玩色操作中有了这样的框架扶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心中会有更自信,效果会更佳,更能体验学习获得感。如在《小狗饼干》玩色活动一课,首先课前在画纸上添了一个大大的饼干盒,让幼儿在用玩具印画饼干。当幼儿看到一个可爱的汪汪小狗饼干盒的图片时,这一下许多有关饼干的感性经验就会浮现在眼海里。毛毛家的饼干是小熊的,贞贞家的饼干是小猫,强强家的饼干是小金鱼,子杰家饼干是一把把枪......大家开心绘画,把它放进了饼干盒里。我喜欢吃酸奶饼干,我喜欢吃山楂饼干,我喜欢吃红枣的饼干……通过老师的示范和语言的引导,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的饼干放进饼干盒。盒里有黄色,有咖啡色,有乳白色的,有苹果味的饼干,有黄色的香蕉味饼干,有圆圆的沙饼干,满满的装都装不下,有的饼干还会跑到盒子之外。多么生动的一个场景啊!大家看到满满的一盒饼干,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正面评价,挖掘潜能。
在玩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评价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对绘画兴趣一种很好方式。师幼互动,师幼对话,在教学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幼儿的想法和个性发挥要受到教师的尊重,树立他们自信心。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孩子体验自然色彩之美,享受人世间美好事物和探究生活无穷的乐趣。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身体还很稚嫩,手脚动作发展还不成熟,玩色活动持续性时间短。在玩色活动中,幼儿很容易从一个动作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动作,改变了原来主题的任意绘画。对于幼小孩子来说,只要是健康向上,专注认真,态度诚恳,那么就不能对孩子的作品进行批评,应给予适度的赞赏和积极的鼓励。点评应该是针对幼儿画图的内容和玩色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学习态度和习惯,做出积极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如在“五彩的万花筒”活动中,幼儿操作时,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儿一对一交流,给幼儿绘画一些的建议,在涂色上的点拨指导,辅导幼儿色彩知识,充分理解幼儿并给予肯定。如在“美丽的天空”活动中,启发孩子发挥自己想象:大象在蓝天下洗澡,几只小狗在啃骨头,一条老蛇又从洞里溜了出来,狮子正在打盹等不同的内容。它们造型精确,内容生动,色彩协调。当然幼儿的画有的显得怪诞滑稽,一些家长看到这些画就说:怎么弄的,画什么那么难看,丑死了,一副不满意的架势摆弄着。在点评幼儿的作品,教师家长不歧视、不带有色眼镜直接去批评进行否定,扼杀孩子的天性,削弱学习的积极性,而应该尊重幼儿自身能力和想法,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提高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审美度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以“快乐玩色”为载体,以“3+1+1”模式为实施路径,从理论学习上“走进色彩”,实际教学中“运用色彩”,思维经验上进一步“点亮色彩”,是幼儿的快乐教育,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孩子学得乐此不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断提升幼儿的美术水平。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基于“3+1+1”模式构建幼儿园快乐玩色课程的实践研究》JYKT-2009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