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分类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何红平
[导读]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游戏的种类不断增多,各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何红平
        叶城县第三(城东)幼儿园    844900
        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游戏的种类不断增多,各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幼儿游戏分类开展探究,主要包括创意游戏和常规游戏两种,然后分析了不同类型游戏对幼儿发展造成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发展;游戏分类;发展的影响

        幼儿游戏的出发点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但在游戏方式、游戏伙伴、能力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幼儿游戏分为不同的类型,同时对幼儿的发展影响存在差异,根据这些方面,有学者将幼儿游戏分为创意游戏和常规游戏。
一、幼儿游戏分类
        幼儿游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创意游戏和常规游戏。创意游戏包括角色游戏、情境游戏和表演游戏等,常规游戏包括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这种分类有利于学前教育的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择游戏[1]。创意游戏与“play”有着相似的含义,主要指幼儿自主玩耍,而常规游戏与“game”有着相似的含义,主要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play”和“game”在含义上存在不同之处。在名词层面,“play”意味着玩耍、娱乐和享受,“game”意味着比赛、遵守规则。在动词层面,“play”表示扮演、玩等,“game”表示操纵、赌博、冒险等。创意游戏的本意并不是追求结果,而是自娱自乐,常规游戏是按照规则进行游戏,追求游戏结果。因此,为了区分,可以称创意游戏为非规则游戏,称常规游戏为规则游戏。
二、非规则游戏和规则游戏的区别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非规则游戏是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自由玩耍游戏,享受游戏的过程,而且角色的缺失不会干扰游戏的进行[2]。比如,在进行“动物乐园”游戏时,幼儿可以利用牛奶盒、饼干桶、纸板制作动物头饰,然后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游戏,这种游戏情节趣味性强。规则游戏是幼儿以去自我中心化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皮亚杰描述儿童6、7岁以前的心理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倾听他人的意愿,并允许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对于共同的目标,规则游戏很可能因为一个玩家的缺乏而结束。比如,在进行体育类“独木桥”游戏过程中,幼儿被教师分为各个小组,并按照规则在“独木桥”上依次通过,脚落地即为失败,失败者不计分数,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利。从经验的角度看,幼儿在非规则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能力较为零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和学习的主要体现,是经验内化的过程,比如扮演类游戏即为幼儿对所经历的模仿。而幼儿在规则游戏中使用的是自身已经具备的经验,依靠经验取得游戏的胜利。


三、非规则游戏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发展心理学中的作用不可否认,环境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3]。在户外环境中,幼儿游戏的空间大,操作活动多,有许多游戏伙伴,所以出现许多非规则游戏。非规则游戏内容、形式多样,更有利于幼儿运动能力的自然发展。但在室内封闭环境中,游戏空间较小,肌肉活动较少,所以出现许多规则游戏,这会对幼儿运动能力的自然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在非规则游戏和规则游戏中,幼儿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存在差异。在非规则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沟通来相互理解,知识面较窄,但有较多的生活化实践,使幼儿更适应生活环境。此外,幼儿的理解、互动和实践能力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范围准建扩大,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能够帮助幼儿缓解集体活动中的紧张感,使幼儿更加活跃、富有想象力。幼儿在规则游戏中获得了大量的运动方面的知识,但知识与实践的协调能力较弱。
(二)对幼儿视域的影响
        游戏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组织游戏时,应同时在幼儿的视域中展示不同的游戏主题和材料,使幼儿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游戏。幼儿游戏的主题与幼儿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游戏主题与幼儿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大部分主题是相同的,但情节、内容反映在年龄层次上,体现了规则向非规则的转变。在提供游戏材料时,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给年纪小的幼儿提供成型玩具,适当提供一些半成型玩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半成型玩具,适当提供拼装类玩具。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逐渐设计开放式的主题和内容,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非规则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沟通、角色扮演等,可以在游戏中认识、选择事物,并且能够自主选择游戏伙伴,不断地融入自然、社会和生活元素,促使幼儿形成了个性的认知、情感、行为。但在规则游戏中,幼儿的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知、行为需要按照特定的轨迹发展,能够使幼儿沿着教育工作者规划的正确路线行进。
(三)对幼儿行为意识的影响
        规则游戏是教育工作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创造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追求教育结果。开展游戏往往是为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意愿,而并非幼儿的意愿。因此,规则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手段,游戏化教育的最直接体现。规则游戏可以通过规则、流程规范幼儿的行为意识,幼儿受教育实施者的主观意识影响较大[4]。非规则游戏和规则游戏是不同的,虽然教师在组织非规则游戏中强调要求,但这种要求是教师为了确保幼儿的安全,不会对游戏产生影响,幼儿不会建立起遵守规则的意识,但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发展幼儿游戏活动的关键在于观察幼儿是否具有主动性,是否成为游戏的主人,是否享受游戏的乐趣,需要灵活运行游戏类型,逐步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游戏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将幼儿游戏分为规则游戏和非规则游戏两种类型,不同的游戏对幼儿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灵活运用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琳.探究游戏分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速读(上旬),2019,(11):270.
[2]李龙飞,杨光.基于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游戏分类方法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0):41-43.
[3]宁科,王庭照,胡碧升.幼儿运动游戏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内容解读[J].青少年体育,2020,(4):138-140.
[4]王春燕.谈幼儿教育中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学周刊,2020,(29):183-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