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绘画活动《海马》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陈海霞
[导读]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喜欢绘画并能发挥想象大胆表现是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
        陈海霞
        浙江省台州宋庆龄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喜欢绘画并能发挥想象大胆表现是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本文基于长期的实践探索,通过梳理其中的各类策略,归纳出了观察细节、形体转换、场景生发三大途径,能更好的实施绘画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绘画活动   观察细节  形体转换  场景生发

        绘画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幼儿运用笔、墨、颜料等,在平面材料上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造型艺术表现艺术形象,但这么多年的绘画教学活动使我觉得绘画活动有点呆板、枯燥,要么临摹、要么命题,呈现作品内容也大同小异,极大的限制幼儿的天性,为此,如何依据指南理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绘画教学,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氛围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议题。以此在下面的论述中,结合自己的探索成果,将其罗列以下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一、绘画活动《海马》的生成
   海洋馆秋游,孩子们看到海马时手舞足蹈很是兴奋,回来后还时常听到孩子们在谈论有关海马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对海马有这么浓厚的兴趣,不如把它生成绘画活动,让孩子们一起来画画海马。
二、绘画活动《海马》的实践
第一课时:
师:孩子们,在海洋公园秋游的时候我们都看到海马了,你们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小海马吧。
孩子们胸有成竹、跃跃欲试……

 

        互相欣赏作品时我听到了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们结伴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欣赏评论着,“这不像海马啊,我觉得像小蛇”、“怎么我觉得它像条毛毛虫”、“这哪是尾巴哪是身体都分不出来了”、“你看这只海马的嘴巴”于是捂嘴笑了起来……
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要笑?为什么画海马会有这么多其他动物名出现?这现象不就说明孩子们认为同伴画的海马不像吗?那要不要再次尝试让孩子把海马画的更形象些呢?这让我有了第二课时画海马的想法,第一课时是通过在海洋公园观察了真实的海马后来绘画的,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找了本有关海马的绘本,借助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后再次尝试画海马。

第二课时:
1.观察细节——多元化的形象理解
        良好有效的观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而绘本的图画即形象又精美,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观察海马,我引用了绘本《大肚子的海马爸爸》,活动中引导幼儿从上到下、分部位的对海马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时通过提问,请幼儿描述,如“海马的头是什么形状的?背鳍像什么?尾巴又可以用什么形状来表示”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直觉方向,以此来帮助幼儿长时间将注意力稳定集中在指定的对象海马上,使幼儿对海马的形象有了更细致的理解。
2.形体转换——理解主体元素的结构核心
        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因素,本次绘画主体海马,它的主要构成因素就是头、身体、尾巴和背鳍等,对这些部位进行形体的转换,如海马的头和眼睛——圆形、嘴巴——细细的小长方形、海马的肚子——半圆形、尾巴——弯弯的勾、背鳍和手臂——三角形,用这种形体转换的方法可以让幼儿更加形象的理解主体的结构,更便于幼儿形象的表现主体。
3.场景生发——丰富幼儿的构图
        第一课时呈现的作品构图单一,第二课时时希望孩子们在构图上能更加丰富,因此我引导幼儿对画面的场景进行生发,一位著名的改革家曾说过:“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在引导幼儿丰富构图的时候,创设清晰的思路和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小海马在哪?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通过绘本和老师的提问,幼儿对绘本中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再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想象出故事中的海马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再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图三                                     图四
图一:海马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玩。
图二:海马爸爸怀孕了,海马妈妈跟它说,我上班去了,你要照顾好我们的宝宝哦。
图三:海马爸爸在散步的时候碰到了好朋友,它们就一起玩了。
图四:晚上了,爸爸妈妈都睡了,小海马睡不着,因为它太饿了,它想着吃各种好吃的东西,它想吃鸡米花、串串……
        可见,通过第二课时活动的开展,作品构图丰富了,故事内容有趣了,此次互相欣赏作品的时候再没上次的现象了,更多的是大家认真的互相交流着自己作品的故事。
三、美术活动《海马》的反思
        第一课时时孩子的笑是意味着“形”不似,第二课时经过形体转换后,幼儿对海马的结构有了重新的认识,加上场景生发引导,使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加丰满有内容,虽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美术活动所追求的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遵循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用适当的方式教些绘画技能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进行表现,更能促进幼儿对绘画的激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01
[3]许舒敏《大班幼儿对同龄幼儿绘画作品理解初探》[J]黑河学院学报2013
[4]《学前教育》2017.04总第58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