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地域偏见,促进学生成长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徐笛
[导读]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宁海,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进入到宁海的公办学校跟本地的学生一起学习。
        徐笛
        宁海县梅林中心小学
        摘要: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宁海,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进入到宁海的公办学校跟本地的学生一起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外地生与本地生消除地域偏见,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本地生;外地生;地域偏见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宁海,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进入到宁海的公办学校跟本地的学生一起学习。在这个背景下,本班的42名学生中18个本地生,24个外地生,本地生跟外地生的人数基本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的我如何让外地生与本地生互相融合,消除地域偏见,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爱的大集体是目前本人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产生的原因
        通过半学期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本地小朋友只跟本地的小朋友一起玩,外地的小朋友只跟外地的小朋友一起玩。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通过对我们班的小朋友进行交流、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本地生都是划片入读,所以进入到本校的本地生要么是同村的朋友,父母也都是互相认识的;要么是在同个幼儿园一起玩的玩伴。而外地生一般是同个地方的同乡一起过来宁海打工的,所以很多外地生也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互相认识的。
        2、其实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思维里是没有外地人、本地人之分的,但是他们的家长会帮他们区分本地人跟外地人。本地家长一般都会看不起外地的家长。在他们的印象中,外地人都是小学、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没什么文化,性格野蛮,做事不讲道理。认为他们做的是又脏又累的工作,穿着打扮又土又脏。所以本地家长在家就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外地孩子一起玩,会说外地孩子都是很野蛮的,会被欺负去的。而外地家长面对本地家长会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是外来打工的,对宁海这个地方没有归属感。所以外地家长就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跟本地生玩,怕本地生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但是经过我半个月的观察和跟家长的聊天中发现,外地家长并没有像我们印象中的又脏又土,又没有文化,做事不讲道理。其实很多外地家长性格很和善,会把自己的孩子打扮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而且他们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工作是非常认可的。
        比如:1、我们班的一个外地男生,他的父母在他一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的爸爸在宁海打工,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在第一次布置宁波市安全教育平台的作业时,因为他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手机、电脑用不太来,所以他的作业迟迟完不成。他的爷爷很担心就跑到学校来请教我手机上怎么做,我就一步步教他的爷爷怎么完成网上作业。这样教会了一次之后,接下来的网上作业他都能很及时完成。
        2、我们班一个外地小女生,她的动作很慢,写作业很慢,吃饭很慢,她的理解能力也很慢。她的学校作业每次都完不成,都要拖到家里,所以导致她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要九点、十点。她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她对小女孩的学习很关心,经常打电话来询问她在学校的表现,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的她的学习能力。自己没有精力管,就把她放到培训班里补习,双休日就自己教她。这个小女孩从刚开始5以内的加减法只能得50分到后来的100分,进步很大。
    像这样的外地家长有很多,现在的外地家长思想也在进步,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他们也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好多外地孩子的回家作业都能明显地看出家里有人在管,在教。
        但是一些本地家长看不起外地学生,他们就认为外地学生是没资格跟本地孩子一起读书的,因为我们班的这个情况,我们学校的这个情况,就会让一些本地家长看不起我们学校,对我们老师的工作不太配合,对老师的态度也很随便。
        比如:1、我们班的一个本地小男生在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被我们班的一个外地小男生推了一下,摔倒在地,膝盖和手臂都破皮流血了。他的妈妈看的心疼就抓着那个外地小男生跟她的妈妈到我这里来理论。她说她的女儿是在城关读的,现在儿子放在这里跟外地人一起读就觉得有点心疼了,现在还要被外地生欺负成这样,她就非常生气。那个外地学生的家长就在旁边一直跟她道歉,在跟她解释,再三保证回家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才罢休。


        2、我们班的一个本地小男生,每次他的回家作业都是做的很糟糕,不是没有写就是乱写一通。我就跟她妈妈联系,跟她反应这种情况。她给我的回答是她工作忙没空管,让我帮她跟孩子说说让他认真写作业。我说他在学校的作业我会管,但是回家作业我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然后她就敷衍地说等她空了她会管的。接下来她的孩子的回家作业还是老样子。
        其实不管是本地的家长还是外地的家长都有负责任的家长和不负责任的家长,但是本地家长常常会以偏概全,对外地的家长抱有偏见。所以目前我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打破本地家长与外地家长之间的偏见,让他们能融合在我们一(2)班这个大集体里。
        二、采取的措施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地让班级里的同学、家长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1、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班级、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2、建设班委会
        班委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班级的建设,还能增强本地生与外地生的交流。班主任可以组建两套班委会,其班委会成员要严格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全体学生中投票选举产生。当然,两套班委会也不能同时作用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给出一两天的时间观察,由全体学生表决通过才能决定现任一组,另一组负责监督随时补上。 所有班委会成员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与考核。日常事务由现任一组负责,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总结一周内的情况,制定下一周活动计划和要求。监督班委负责一旁监督。如果情况不实可以直接提出,讨论交流,做出评判。好的表扬,丑的批评。如有不称职现象立即更换,这样一来,每个班委会成员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做出榜样,真正形成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班级风尚。班级管理也达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当然即使现任一组管理再好,经过大约三周的实践锻炼,现任的班委会成员必须更换一次,由另外一套班委会的成员来顶替其职责,继续为教师和同学们服务。这样两套班委会轮流上任的班级管理,使每一个班干部都能尽忠职守,他们为了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他们自己献计献策管理班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班主任顺势指导,在班干部们协作工作时不断培养指导,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3、组织班级班队活动
    为了增加本地生与外地生的交流接触,我会在班队课上设计各种小组合作的活动,让本地生与与外地生在小组活动中认识彼此、了解彼此,使他们能够在班集体里能和睦相处。
4、组织班级校外活动
        本地家长与外地家长对对方的偏见很多都是来源于别人的口述,他们互相没有真正地在一起交流过。所以班主任出面组织一些亲子活动,除了增加家长跟孩子的交流,还可以增加家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消除本地家长与外地家长之间的偏见。
5、建立班级微信群
        班级微信群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而且还可以加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什么问题大家在群里及时的讨论,及时的解决。本地的家长和外地的家长通过沟通也可以消除对彼此的误解。
        总之,地域偏见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要用我们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用我们良好的师德风貌去影响学生和家长,学生与家长双管齐下,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和谐相处。架起一座桥梁连接本地生和外地生,消除地域偏见,让我们的班级真正成为一个有爱的大集体!
        
        参考文献
[1]李红军.谈谈我对班级管理的浅显认识[J].学周刊,2014(09):204~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