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腾飞
山东师范大学 250014
摘要:当今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较低,论文写作面临着无问题意识、短于论证和内在逻辑不一致等困境,而大学生反省思维的缺失,即断续、不规则性的思考和未付诸彻底的探究行动是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对此,大学生应通过问题研讨,明晰思维;调研实践,寻找证据;写作训练,优化语言等路径来突破写作困境,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论文写作;反省思维;实践
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遍及教育的各大领域,其中他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有深刻的论述,并提出反省思维理论。本文基于杜威反省思维理论,从反省思维的角度来思考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困境,并借鉴杜威对反省思维的训练方式来提出大学生论文写作的路径。
一、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困境
孙正聿教授提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1]可见,学术写作就应有问题意识、论证意识和逻辑意识。然而,在许多大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则出现无问题意识、短于论证和内在逻辑不一致等写作困境。
(一)无问题意识
“问题”是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2]它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是推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的动力。然而,一些学生的论文洋洋洒洒几千字,却不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有些论文虽呈现出研究问题,却是脱离实践和自我研究旨趣的“虚假问题”。何为“真问题”?以教育研究中的“真问题”为例,它应当既满足发展教育理论或改善教育实践;也应有利于研究者自身的发展,与研究者研究兴趣和能力相适应。[3]如果不关涉这两个内外标准,都可能成为研究的“假问题”。
(二)短于论证
论证,就是引用理论和事实证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文中的“论证”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理论及事实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水平,论证的严密性与思维的深刻性紧密相关。遗憾的是,现今不少大学生短于论证,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思想的乌托邦中自说自话,缺少理论和事实资料的支撑,丧失了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和公共性。
(三)内在逻辑不一致
论文的内在逻辑与论证密切相关。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4]换言之,学术论文如若想焕发理性光辉,则必须在结构上条理清晰,逻辑一致,而许多大学生的论文则倒行逆之。
二、成因分析:反省思维缺失
论文写作实质上就是学生将头脑中的实际思维以逻辑形式表述出来,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向他人阐明研究的问题和观点。正如杜威所言:“一个人要想获得作出准确的定义、透彻的分类和完整的概括能力,唯一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现时的水平,进行灵活而周密的思维。” [5]大学生论文写作之所以出现无问题意识、短于论证和内在逻辑不一致,很大原因是他们对所要阐述的论文主题未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即学生缺失反省思维,主要表现为断续、不规则性的思考和未付诸彻底的探究行动。
(一)断续、不规则性的思考
断续、不规则性的思考指的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思考的许多问题,前后之间并未建立有机关联,只是偶然事件的不规则连续。很多学生常常抱怨明明每天都在想问题,为何下笔写出的论文只是他人的观点,而无自己的思想见谛?一大原因是学生思考的断续和不规则,就是学生尽管一直在想事,却是无内在关联的事,当一件事情还未深刻理解便直接跳到另一件事的研究中,如此循环往复,造成学生对每一件事都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失却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他便找不出自己所要深入研究的选题,更无法对选题展开彻底有效的论证。
杜威曾言:“真正对问题感兴趣,是能对它保持持续的警觉、关心和注意,将其放置于连续不断发展的情境中”。[6]换言之,真正思考问题是建立在在更广阔和不断发展的情境中,发生在个体的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中,而非一时的好奇和热情。模糊的思想,其结果也必定是不可捉摸,所要证明的东西也是含糊不清。因此,大学生看似兴趣广泛,实则未对一个问题形成一以贯之的研究兴趣和连续和有规则的思考,造成论文写作含糊不清。
(二)未付诸彻底的探究行动
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办法是反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7]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将研究问题放置在现实情境中,并付诸彻底的探究行动,对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才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然而,当下的许多大学生则沉浸在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现有的书本理论中无法自拔,天马行空的想问题想对策,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实然状态。可见,缺乏彻底的探究行动是大学生论文论证飘忽,缺少事实证据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时代,世界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只有走出去,怀有探究的精神和态度,并付诸探究的行动,才能探清和掌握研究问题的源头,而不是再靠惰性、传统和惯性去解决问题。然而,惰性、传统和惯性仿佛是一些学生的保护色,拒绝探究行动会让学生的思维缺乏实践的根基,对问题的理解只能囿于他人的论述中,进而造成论文写作的种种困境。
三、大学生论文写作的路径探析
(一)问题研讨,明晰思维
问题研讨就是师生共同聚焦学生汇报的研究问题,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不断明晰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一个问题,当它只停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时,它是神秘的、混沌的;而当个体将头脑中的问题以一定的逻辑形式表述出来,并为师生共同研讨,它会变得清晰和深刻。一方面,学生向师生汇报研究问题的过程,能使个体明晰自己的思维历程和明了研究的困惑点,明确“我在研究什么和我的难点是什么”;另一方面,师生对问题质疑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逐步认识问题性质,挖掘问题背后意义的研究兴趣,也能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和重心,不断推翻和重构研究思路。
(二)调研实践,寻找证据
获得实践感是大学生论文写作摆脱虚假问题和想象式论证的重要抓手,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调研实践,从活动现场寻找一手证据资料,进而论证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比如,学生要去研究中小学学生是否发生深度学习,那么他要多次走进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记录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准确度以及学生课堂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程度等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然后再将深度学习的特征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比较,进而论证学生是否发生深度学习。
(三)写作训练,优化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将研究的问题、调研实践中所寻找的证据以及搜集的文献资料写成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清晰流畅的论文,则需要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写作训练,不断优化语言。
第一,学生应有意识地运用专业词汇,包括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这不仅能使论文表达更准确专业,提升理论性;也能让论文更具有信服力,而不只是个人私有的产物。第二,学生应对写作的内容秉承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勇于接纳不同情境中的新思考或异类观点。写作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也会在不同时间与不同人群的交流讨论中迸发出新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学生去判别新旧内容的价值,在比较中删繁就简,保留最合理的部分。写作就是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修改的螺旋上升过程,每一次的修改都会让写作离最好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做学问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N].光明日报,2015-06-04(11).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81.
[3]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 11):8-10.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216.
[5]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6.
作者简介:于腾飞(1996—),女,江苏连云港市,在读硕士生,山东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