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高考选择题零丢分复习方略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余启富
[导读] 为了比对快捷,出题人常玩的设题陷阱
        余启富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余庆中学 贵州 遵义 564499
        摘要:为了比对快捷,出题人常玩的设题陷阱,一般有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淆关系(常见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过头、无中生有等九类。
关键词:阅读;导图;练题;零丢分
        解决论述类文章的解题困难,要先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论什么,第二用什么来论;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论述,顾名思义是用一定的论证材料、适当的方法证明观点的过程。所以论述类文章的内容既阐述又议论,既演说也论辩,从阐明一个个小道理,到证明一个大道理。从文体角度看,说明文、论说文、演讲稿、驳论文、论文等都属此范畴。
        这里不讨论艺术,只探寻如何快速整体阅读、正确解题。
        关于快速阅读,考生心中先要有三要素、四类型的概念。所谓三要素,就是指论点、论据、论证。因为论述类文章的论点一般准确鲜明,论据有据有理,论证的方法结构固定。但有的东西必须掌握,如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等直接论证法,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谬论证等间接法。如结构,有并列、递进、对照、总分等等。另外,要有文体类别的概念,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考场上所遇文章属哪一类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内容。
        有了上面基础,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丢分方略: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规矩阅读是做题的第一步
        首先,能轮廓性阅读。
        所谓轮廓性阅读,一要思考本文的论述对象或者论点是什么。求快,可通过选文后的“摘编自”明白。二要思考论述的意义是什么。考生对“摘编自”的文题快速思考,不停留,毕竟要读原文看作者论述的意义。这样做,只是为了尽早走进作品而已。三要思考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一点是要学生学会看段首句,思考文中如何在展开论述,查寻文章是并列式结构推进还是递进、对比式结构在推进,用了哪些论据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其次,要精阅读。
        这“精”其实也是粗的。阅读时,第一,把握作者的观点思路,看作者针对什么引起议论,有什么看法、主张、态度;第二,理解分析,分析论证过程、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方法;第三,检验自己的阅读是否有效,通过准确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和快速画出思路结构导图来判定。这第三点“精”特别重要。譬如勾画论点时,注意关键词“所以”“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勾画论据时,注意“比如”“例如”“图表”之类引述的话;勾画连接词时,有没有勾出表程度范围的副词、表时间结论的连词、指示代词、肯定否定副词、高频词、过渡句等。
        当然,现实的情况比上面要求更严格,很多老师和同学还特别强调在上面的工作后,通过快速浏览厘清思路、概括主旨,再在脑子里形成思维导图,这都是很有用的,便于做题。
        由于入选考试论述类文章写法规范,论点、论据、论证就往往具有下面五个特点。其一,观点鲜明。这个特点让观点见于段落醒目位置。其二,论据服务论点。无论多么饶舌,举例或说理都要绕到论点上来。其三,结构固定。行文往往采用观点加论据加与观点联系的分析形式。其四,行文推理。出题往往要涉及这样的地方。其五,语言清晰。但凡连词、副词出现的地方,出题人喜欢设题。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行文思路梳理是第二步
        这一步是介于阅读与做题之间的桥梁环节,要弄清文章因什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2019·全国卷I,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摘文。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选文首段提出论点: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的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对于他们(作家、艺术家)而言,……难就难在理解生活的复杂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选文第二段分析问题:艺术家表现生活的难在哪里。
        “……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选文第三段分析问题:艺术家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时代的不竭力量。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选文第四段继续分析问题:当下艺术家必须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人民抒写。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选文第五段解决问题:当下艺术家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考生有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图,即可完成选择题了。
        三、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设题解决是第三步
        论述类文章考题为三道选择题,第一题常设“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判定,第二题常设“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判定,第三题常设“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说法”的判定。
        不难发现,第一题是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理解分析”,第二题是对行文思路、方法的“相关分析”,第三题是对原文内容综合性推断的判定。所以,三题所列选项在原文中均有信息源,做题时,选项与信息源认真比对,便可判定。
        为了比对快捷,出题人常玩的出题陷阱,一般有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淆关系(常见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过头、无中生有等九类。
        九大陷阱中,推断过过头(或度)尤其需要重视。什么叫推断过头?就是不尊重原文表述的客观性,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作用上表述或过或不及。如2018·全国卷I第三题C项“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而原文“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选项显然绝对化并夸大。这就是推断过头。
        四、论述类文章阅读零丢分的自信是第四步
        用努力换结果,这是一切事情的成功之谜。要想零丢分,先得练题。反复练历年考题,因为它很规范。把那九大陷阱练熟,熟能生巧。高手之前都不是高手,通过苦练,后来会成为了高手。成功要吃苦,没我能行的自信不行。春来百花繁,东风拂不止。把一道题练成零丢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五年高考真题超详解》(梁红主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0年9月)
        [2]《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陈建新、胡勤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
        [3]《解题达人》(梁红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0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